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并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
5月12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提升中小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推動人工智能與中小學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記者注意到,前者中提到,教育行政部門將分批設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鼓勵探索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后者中強調,要避免學生的過度技術依賴,明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并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
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記者注意到,《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下稱《通識教育指南》)通過螺旋式課程設計實現從認知啟蒙到創新實踐的素養發展:小學階段注重興趣培養與基礎認知,初中階段強化技術原理與基礎應用,高中階段注重系統思維與創新實踐。
如何將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學日常教學實踐?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人指出,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通識教育指南》提出將人工智能教育與信息科技、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有機銜接;在教學方法革新方面,大力倡導項目式學習、案例分析、互動實踐等創新教學模式;在實踐活動開展方面,鼓勵學校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將人工智能教育與科技節、技術挑戰、創新項目展評等活動有機結合。
在教學評價體系上,《通識教育指南》提出,依托數字技術記錄學習過程數據,形成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成長檔案。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機制。鼓勵探索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評價結果用于改進教學實踐。
教育行政部門將分批設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升級優化現有的數字化教學環境和設施設備,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人工智能實驗室等場館向中小學開放。
社會企業在推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扮演什么角色?《通識教育指南》中也給出指引。鼓勵企業與學校聯合開發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將產業前沿技術與教育資源有機整合,向公眾開放公益性人工智能教育資源,推動教育公平普及;鼓勵企業依據中小學生認知特點和課程要求,研發適配性強、科學性高的教學工具與課程產品;開放實踐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依托其先進資源,為中小學提供沉浸式、易實操的人工智能實踐活動。
避免學生的過度技術依賴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人指出,當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應用普及、特別是以深度求索(DeepSeek)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對教育提出了劃時代的新要求。要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力度,在方法、手段、內容等方面進行創新求變,又要統籌各方力量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確保中小學生會用、善用、不濫用人工智能工具。
在此背景下,《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應運而生,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場景,明確各學段使用規范,同時嚴守數據安全、倫理道德底線。
《使用指南》明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三大類核心應用場景。第一類應用場景是促進學生成長。第二類應用場景是輔助教師教學。第三類應用場景是支撐教育管理。
同時,《使用指南》提出“分學段差異化應用”,強調避免學生的過度技術依賴。一方面,明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并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從源頭上杜絕“代勞式”使用行為。另一方面,強化教師的引導職責,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對技術輸出內容的質疑精神與甄別能力。
具體而言,《使用指南》明確,學生應避免在作業中簡單復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內容;避免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參加考試與測驗,不得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弊;避免在展現創造性或個性化表達的學習任務中輕易濫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喪失個人思考與觀點;避免在未查閱高質量教材或權威資料前貿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獲取信息。
為保障學生隱私與數據安全,《使用指南》明確要求,嚴禁師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時輸入考試試題、個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數據,從源頭上杜絕隱私泄露風險;各中小學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單”制度,經嚴格審核評估,僅允許符合教育場景需求且數據安全合規的工具進入校園使用等。
《使用指南》強調,家長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監護人,需積極配合學校,強化對子女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安全監管,嚴格防范孩子在使用過程中輸入家庭住址、親屬信息等敏感隱私內容,同時警惕學生因過度依賴技術產生認知惰性、思維固化等問題。另一方面,家長應科學合理地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引入家庭教育場景。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