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改革工作情況。自2022年起,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等九部門啟動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這項高端人才自主培養的“國之大者”,今年迎來了驗...
高端人才自主培養的“國之大者”迎來驗收時刻——
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改革成效顯著
7月15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改革工作情況。自2022年起,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等九部門啟動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這項高端人才自主培養的“國之大者”,今年迎來了驗收時刻。
記者從新聞通氣會上獲悉,在校企共同努力下,首屆專項試點工程碩士整體實現高質量就業。首屆專項試點2100多名工程碩士中,有71%留在了本領域企業,精準服務國家戰略。
3年來,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取得哪些成效?校企聯合如何破局?下一步,改革又將如何深化?
頂層設計
牽引工程教育整體范式變革
中國有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潛力最大的內需市場,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體系,這些都孕育了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土壤。但同時,國際競爭的新格局、“工科理科化”的老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改革破局。
“3年來,我們堅持問題導向,與各部門緊密協同,瞄準產教融合這一核心任務,將校企聯合培養貫穿始終,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重構、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評價重建,強化校企接續培養?!苯逃繉W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郝彤亮表示,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取得積極進展,牽引工程教育整體范式變革。
重構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3年來,高水平大學聯合一流企業共建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4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高校、企業、國家實驗室成立“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這些改革打破了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學科化、院系制”的傳統模式,構成了校企協同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新體系。
再造校企協同培養流程。改革構建了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和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的“四共”“四通”新機制,并在企業課題庫、雙導師隊伍等7個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研制工作指南。
重塑自主培養核心能力。一是建課程,聚焦18個關鍵領域,校企協同建設201門“高階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戰度”的核心課程。二是抓導師,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聘任校企導師2.32萬名,其中企業導師1.25萬名、一線總師2091名。三是選課題,企業向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提供5100多個來自產業一線的研究課題,作為工程碩博士開展科研和學位論文選題的主要來源。四是強實踐,校企聯合建成300多個工程師技術中心,為工程碩博士在真實環境中開展科研創造有利條件。
重建工程碩博士學位評價標準。法律上,新實施的學位法將實踐成果與學位論文并列,兩者均可作為專業學位碩博士申請學位答辯的基本內容。制度上,發布工程碩博士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基本要求。實施上,有關高校制定相應實施細則。今年首批畢業的2100多名專項試點碩士中,已有67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
推動校企協同開展接續培養。在校企共同努力下,首屆專項試點工程碩士整體實現高質量就業,精準服務國家戰略。同時,各單位積極探索人才培養與職業資格銜接有效機制,推動工程碩博士學位與職業資格、職稱評定掛鉤,取得良好成效。
校企創新
打通卓越工程師培養關鍵環節
3年來,高校、企業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探索中國卓越工程師的成長之路。
課題從何而來?中國電科研究生院(黨校)、中國電科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校企合作部副主任易勇介紹,集團公司依托在研國家重大工程任務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為每位工程碩博士至少配備1項科研課題。
如何提升項目匹配度?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開展“企校師生”四方匹配,企校雙導師前置參與招生,確保招生面試時“企業出完題、校方揭好榜、學生選對題”,實現招生面試與構建實踐培養聯合體同步。
如何避免校企“各管一段”?北方華創招聘調配部總監王松濤介紹,早在學生在校進行理論學習時,企業導師就已就位,對學生進行指導,并與高校共同開設研究生課程。在科研實踐環節,將聯合培養學生納入北方華創應屆生培養專項,對行業背景、基礎技能等進行全方位賦能。
與此同時,天津大學遴選首批10項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的示范精品項目,推動學位授予標準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以及國家戰略需求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升級的實踐創新能力緊密綁定;浙江大學率先打破傳統工程師職稱評審對工作年限、業績、論文等方面的硬性要求,出臺《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工程師職稱資格評審辦法》,已有1310位研究生畢業同時獲得工程師職稱證書;同濟大學以“需求導向、培養匹配、校企聯動、動態調整”為原則建設企業課題庫,推動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深度融合……
未來方向
機制化、常態化、國際化
3年來,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交出亮眼答卷。郝彤亮介紹,下一步,要重點考慮如何以標準建設為統領,推動實現機制化、常態化、國際化的高質量人才培養,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
如何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組織體系的機制化建設?郝彤亮透露,下半年教育部將正式發布《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證標準》,并根據標準要求,試點啟動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認證工作,完善工程碩博士產教融合培養機制,引領帶動更多單位自主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建立多級聯動、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培養新體系。
一項改革專項試點,如何推廣為常態化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郝彤亮表示,教育部將加大培養改革的推廣力度,讓產教融合培養從小范圍的試點探索轉變為人才培養大范圍的共識行動。
一是向所有工程碩博士推廣。到2030年,推動超半數工程碩博士培養單位自主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二是向全部67個專業學位類別推廣。找準各領域產教融合培養結合點,創新聯合培養機制,構建分類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精準對接。
如何塑造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影響力?郝彤亮介紹,教育部將推動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認證標準“出海”,加快推動工程教育標準國際互認,為全球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中國方案。
本報北京7月15日電 本報記者 歐媚 林煥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