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每日一條“培新小語”緩解家長焦慮,助力家校共育;一場校史講座播種紅色基因,讓一個熱血青年“投筆從戎”;拼接中國地圖、創編演繹《大郭小郭行軍鍋》回答幼兒園小朋友“什么是國家”的提問……
9月3日,在第38個教師節即將來臨之際,12位首都教師代表登上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篤志會堂的舞臺,在第四屆“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師講述我(我們)的育人故事”集中交流展示活動中分享立德樹人的故事。
書寫寄語、一生一策,做疫情中的“架橋人”
“嘶啦”,在這個習慣性的撕日歷動作中,北京市東城區培新小學校長張燕蹦出了每天給家長送寄語的想法。2020年疫情襲來,無法到校的學生只能線上聽課,這讓家長們承擔了更多的教育責任,張燕聽到不少家長抱怨“在家看娃比上班還累”。
如何緩解家長焦慮、實現家校共育?張燕從撕日歷中得到啟發,她想,如果像更新日歷一樣每天給家長送出一條寄語,無關指責和說教,只談親子或愛,在不經意間進行教育引導,也許是個不錯的方式。
實施前她有過糾結:能否堅持一年365天不間斷?能否保證內容的高質量輸出?最終她決定去做,“原因很簡單,我想做一個好校長,哪怕結果未知、前路艱難,但只要對教育有一點點促進,我都愿意去嘗試、去努力。”
3月16日早上6點,第一條“培新小語”發到了家長們的手機上——“疫情,讓我們擁有了超長的假期,也是難得陪伴孩子們的假期,一定一定好好珍惜。”此后至今的901天里,“培新小語”從未缺席;今年是培新小學建校70周年,學校200多名老師參與到給家長送寄語中來,共同傳遞教育理解和個人故事。
“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讓發火的家長得以平復心情,“紅色與五星需要敬仰”教給學生最莊重的信念。在張燕看來,“培新小語”是一條引導家校共育的橋梁,更是見證共同成長的橋梁,“我是架橋人,希望它能夠發揮更大的教育價值。”
在疫情中把關愛落實做細的還有豐臺區第二中學教師吳非。今年4月,北京的疫情形勢嚴峻,他所帶班級的高三學生中有“涉疫考生”;到了6月初,仍有11名同學處在封(管)控區內,一名學生家長反映,孩子情緒很不穩定。
吳非想,這不會是個例。通過分析測試成績,他意識到環境的變化并非障礙,真正影響學生的,是他們能否理解這背后的意義、是否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適應。
隨后,他召來其他老師商議,引導大家調整教學方式,為11名考生配備一對一的導師;還建立了“疫時間高考關懷”微信群,提供心理輔導、生活提醒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關心。臨考前,他通過書信的方式為學生鼓勁,又委托班主任給每位涉疫考生寫信。
高考結束后,他在朋友圈看學生這樣寫道:“工作人員的細致,老師們的關懷,讓我完全消除了緊張感,現在回想依然親切難忘。感恩祖國母親為我的十八歲送上了特別的厚禮!”
“手套”與“春風”志愿項目背后的“京藏情”
去年8月,順義區東興幼兒園老師劉欣主動申請到西藏拉薩尼木縣任教,那里夏天涼爽,冬天的月均溫則能降至-40℃。晨練的時候,她注意到孩子們總喜歡把手插進兜里,擔心他們摔倒,劉欣多次提醒,作用卻不大。
牽著孩子們的手時,她才發現那一根根手指凍得通紅,這讓她心疼不已。下班后,她跑遍尼木縣的所有商店,為全園178名學生購買了手套。沒過幾天,她發現有個孩子沒戴手套,問及原因,孩子答:“媽媽說,省著點,等到過年再戴。”
“手套事件”讓劉欣明白,支教是要讓教育發揮威力,要想改變孩子們的命運,自己要做的,是為尼木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她告訴新京報,在那個剛脫貧不久的小縣城里,孩子們的學習硬件其實并不差,缺的是更專業的教師團隊。于是,通過進班觀察和與當地老師交流,劉欣決定以集體教育活動為抓手,增強他們對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能力的掌握。
帶領教師開展教研活動、集體備課和講座培訓、組織公開課和聽評課……一系列措施下,老師們組織集體教育活動的能力大幅提升,還有兩名老師在縣級賽課活動中奪得佳績。
回京后,劉欣的援藏工作還在持續,她一直與尼木的老師們保持溝通,在微信上分享好的教育資源,共同探討教育理念。
正在講述的劉欣。受訪者供圖
張慧帶來的故事也關乎“京藏情”。她是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一名語文教師,偶然間得知西藏昌都市江達二中大多數孩子是農牧民子女、90%的學生都比較貧困時,她決定以此為窗口,讓班上的學生認識自我、拓寬視野、凝心聚力。
班會課上,張慧播放了一段江達二中的視頻,學生們為“能做些什么”出謀劃策,就這樣,“春風”志愿項目誕生了。第一次執行是在一個冬日,學生們拖著四個重重的箱子,輾轉三個郵局,才將準備好的愛心物品寄了出去。
翌年春天,他們收到了遠方的回信和視頻。畫面中,江達的孩子們舉著用廢紙箱精心制作的賀卡,高興地表達感謝。兩所學校的長期聯系由此建立,京、藏孩子之間也彼此問候、相互溫暖。
“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我引導孩子們摒棄功利心,在感動之后有所行動,付出熱情和真心,才能真正感受到自我的價值,也會獲得付出帶來的成就感。” 張慧欣慰地說,短短一年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已經變成了一種班級氛圍,亦促使孩子們在失敗時不放棄。
88歲老教師暢談教學生涯
根據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出“朝實學生行為規范60條”;創編演繹《大郭小郭行軍鍋》回答幼兒園小朋友“什么是國家”的提問;一場校史講座播種紅色基因,讓一個熱血青年“投筆從戎”……活動中,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黨總支書記兼副校長胡愛國、北京市第一幼兒園黨總支部書記兼園長彭迎春、北京育才學校德育主任張瑩等也分享了各自的育人故事。
本次活動的最后一位講述者是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黃會林,今年88歲高齡的她執教已過60載,系中國高校第一位電影學博士生導師,提出“第三極文化”理論,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
黃會林從抗美援朝的戰斗經歷、北師大的厚重傳承、國家的重大需求三個方面,分享了在教學生涯和育人實踐中的所行、所思、所得。
她把育人經驗總結為“嚴是愛,松是害”六個字,倡導做人品德之嚴、做事效率之嚴、做學問方法之嚴,只有以嚴謹的態度教導學生,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對得起“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回望過去,教書育人已融入血液;展望未來,我還會在這條充滿探索、關懷、奉獻的教學之路上繼續前行,盡心竭力,奉獻終生。”黃會林以這段話結束自己的分享,場下響起持久的掌聲。
此次活動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辦,北京市學校德育研究室承辦,以“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為主題,圍繞“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和“展現新時代首都育人成果”兩大板塊,展現了紅色基因在育人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師講述我(我們)的育人故事”活動始于2019年,目前已經成為北京市一體化德育交流展示平臺和育人的品牌。今年全市推薦的故事案例近300份,依據政治性、故事性、時代性三個重要標準,評選出特等獎30名、一等獎103名、二等獎81名。
舞臺劇《我們的故事》。受訪者供圖
活動現場,北師大第二附屬中學的學生們表演了舞臺劇《我們的故事》,用創新的形式帶領觀眾回顧了前三屆育人故事的成果。
當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授予西城區“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師育德能力一體化建設研究基地”稱號,市學校德育研究會分別授予西城區、北師大第二附屬中學“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師育德能力一體化建設實踐研究示范區”“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師講述我(我們)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示范基地”稱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