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勇爭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江蘇考察,全國兩會期間多次到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幾乎每次必談改革,先后賦予江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等重大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涵蓋多個領域,關乎黨和國家長遠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近一年來,各項改革舉措在江蘇大地落地生根,激發澎湃動能。即日起,在省委改革辦支持下,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推出“千帆競發勇爭先——江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時”專欄,首篇聚焦全國首家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地江蘇9個月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一起來看——
“新藥研發效率,在新技術加持下提升百倍!”
6月20日下午,南京江北新區藥谷大道,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實驗室。北京大學李源博士的指尖輕點電腦鍵盤回車鍵,屏息凝神。一瞬間,儀器屏幕上顯示的神經元數據流飛速跳躍,恰似星河匯聚。
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藥轉未來”路演系列活動
與此前不同,這次的實驗數據,將直接通向市場端,應用于中樞神經系統新藥研發。3個月前,李源帶領的北京大學“星智云開”團隊還困守實驗室,手握具備高信噪比的基因編碼膜電位探針這項突破性技術,卻因設備驗證與產業對接等現實困境,在產業化門檻前屢屢碰壁。
破局始于改革。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蘇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以南京、蘇州為核心承載區,以探路者姿態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現在,這塊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驗田”不斷成長壯大,孕育碩果。
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概念驗證實驗室
針對李源項目涉及海量電生理數據與多模態成像數據分析,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副主任吳昊感慨,分中心精準出擊:對接國際標準儀器保障實驗精度,提供專業算法縮短數據分析周期,更通過轉化平臺集聚的18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資源,為其牽線多家藥企。如今,“星智云開”團隊成功注冊公司落地南京,公司研發的電生理與多模態成像技術平臺,成為創新藥研發的加速引擎。
蘇州先進材料分中心開展校企對接
生物醫藥產業研發鏈條長、周期長、融資難是共性問題。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孔祥清教授帶領團隊研發數年的“超聲波腎周脂肪無創消融技術”歷經400多例臨床驗證,通過超聲波技術讓患者血壓回歸自然狀態。然而,由于高達數千萬元的后續研發與產業化資金缺口,他的創業項目一度瀕臨夭折,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為孔祥清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匹配載體空間,已成功對接到4000萬元融資。目前,該項目已進入臨床階段,即將惠及更多患者。
一子落,滿盤活。
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的成果是江蘇區域中心建設的一個縮影。南京生物醫藥分中心、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蘇州先進材料分中心、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分別聚焦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先進材料等前沿領域,充分發揮江蘇擁有眾多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有5.7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教人才資源豐富,在國家科技創新格局中處于第一方陣的資源優勢,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高校團隊可以拎包入駐,價值千萬的國際頂尖分析儀器24小時運轉,專業技術團隊隨時待命,最燒錢的設備驗證、工藝開發環節,我們兜底!”吳昊告訴記者,中心還以改革思路創設“概念驗證資金池”,設置5億元早期項目轉化啟動資金,以科研經費的方式支持概念驗證和孵化,項目成熟后成立公司可以轉化為股權。
這個被高校譽為“勇氣基金”的機制已催生奇跡:中國藥科大學靶向蛋白藥物團隊,在中心資金支持下完成關鍵的概念驗證實驗。數據一亮相,立刻吸引了投資方目光,迅速斬獲1700萬元融資。記者采訪獲悉,這個項目的生產線已在調試中,下一步將邁向規模化生產。
蘇州生物醫藥分中心組織校企對接系列活動
改革探路,離不開制度護航。教育部匯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59所優勢高校參與建設,出臺支持區域中心建設的10條舉措,如建立全國高校科技成果庫,在年度研究生招生計劃中定向支持區域中心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取得較好成效的團隊,等等。我省也在改革上不斷深耕,省級層面構建實體化工作體系,調整省教育廳直屬事業單位——省高校科技發展中心職能,增加事業編制,專職專責服務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建設。落地以來,我省已出臺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資產單列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先使用后付費”改革、金融支持區域中心建設指導意見等20項專項政策,全方位賦能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據不完全統計,簽約9個月以來,中心已對接全國各地高校成果4300余項,轉化落地121項。
根據教育部與我省簽署的協議,雙方計劃通過5年時間,將江蘇中心打造成為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先行示范區,形成“成果轉化+人才培養”雙輪驅動的創新生態。“我們正面向全球招聘各分中心主任,每個分中心均組建100人以上的專業運營服務團隊,其中一半以上是職業技術經理人。”省高校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高建新向記者透露,區域中心建立了與參建高校常態化聯系對接機制,采用“一高校一團隊”“一院系一小組”“一教授一專員”等方式,提供全鏈條服務,形成區域中心“專業化、管家式”的服務優勢。
記者采訪中注意到,以一域服務全局,是該中心的運行模式和方向。截至目前,在四個分中心中,分別設有共享創新空間,供全國高校入駐辦公、科研。
南京信息通信分中心在6G概念驗證試飛場進行技術驗證
“區域中心不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公共平臺,也是高校科研團隊的匯聚平臺,還是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平臺,目前已具備向全國高校提供服務的能力。”在省教育廳副廳長楊樹兵腦海中,下一步,如何形成企業出題、校企同題共答、市場檢驗的長效機制,健全屬地、龍頭企業、社會團隊等多元評價機制,并且通過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等改革激發高校科研人員積極性等,這些深層次改革難點,還需要邊建設、邊探索、邊完善。
改革啟示錄
破立并舉 構建融合轉化新生態
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省委教育工委書記 江涌
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的探索實踐,為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全新模式,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供了深刻啟示。其核心在于:唯有破除深層次體制壁壘、創新運行機制、強化協同聯動,才能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梗阻”,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此項改革能快速破局并取得初步成效,有效組織是根本。從省委省政府、教育部主要領導2024年初舉行工作會商,到當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后第一時間省部簽訂共建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協議,再到12月成功舉辦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成交額最多的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這項推動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的重要工作,之所以短期內能取得如此進展,根本在于省委省政府與教育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的高度共識和有效組織。協同發力是基礎。這項標識性改革光靠一個單位、一個部門,難度很大,區域中心構建了教育、科技、發改、工信、財政、金融等多部門聯動、省市區協同的機制,形成了強大的工作合力。構建生態是關鍵。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特別是將成果轉化成效納入省屬高校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并加權賦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暢通技術轉移人才職稱通道,真正把外部驅動變為內在動力。
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建設是構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的樞紐和關鍵一環,改革之深在于“真刀真槍”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要以這一改革的“試驗田”,強化高等教育龍頭引領作用,將“全國首個”做成“全國最好”,持續聚焦評價體系、企業激活、金融支撐等核心堵點,以強有力的制度供給優化創新生態,實現教育奠基、人才驅動、科技賦能、產業躍升的良性循環。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編輯:王筱
審核:崔婕 王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