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諧音即為“我愛我”,意為關愛自己。今年5月是第2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江蘇省內各大中小學校正掀起一場如火如荼的熱潮,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深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讓愛與關懷在校園里流淌,為青春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5月12日,江蘇省教育廳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舉行第2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主題推進活動暨江蘇省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啟動儀式,深入探討新時代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徑,攜手共筑學生心理健康成長防護網。省教育廳為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第2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活動的通知》,結合實際,對在今年5月開展以“培育積極心態,增強心理韌性”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印發了通知,推動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深入落實《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宣傳,培育正面積極心態,增強學生心理韌性,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潤心”護航 調亮心燈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教育,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于注重分數。分數是一時之得,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如果最后沒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健康成熟的人格一定源于健康成熟的“心格”。關注學生心理品格的培育是黨和國家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的現實要求。
近年來,江蘇省教育廳持續開展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潤心行動,突出問題導向積極探索,聚焦短板弱項綜合施策,依據教育部等17部門三年專項行動計劃,細化出臺我省《行動方案》并明確各部門重點任務清單,圍繞“管理提級、能力提升、協同提效、生態提優”協同推進。經驗做法受到教育部領導肯定,并多次在全國會議上交流推介。
開展積極心理教育
培養新時代陽光少年
【案例】
為促進學生積極心理的養成,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構建了“一場館、兩系統、三平臺”的綜合教育體系,并以此作為實施載體。“一場館”:指“心悅館”積極心理中心,是積極心理培育的物化場所和課程空間之一;“兩系統”:指積極心理評價系統和積極心理課程系統,為積極心理品格培育提供實施路徑;“三平臺”:是積極心理培育的主體——育人團隊、學生社團、家校社合作。“去年畢業典禮上,學生們將寫滿夢想的卡片掛在校園的“成長樹”上。其中一張寫著:“原來我不是孤島,而是森林的一部分。”“從一棵樹到一片森林,是靈魂的打開,是生命的舒張,是向四面八方打開的格局,是云蒸霞蔚的氣象,陽光少年當如斯!” 張小兵說。
連續兩年來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月的啟動儀式都在南京舉行,南京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南京市教育局堅持把心理健康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重點聚焦凝聚“心合力”、塑造“好心態”、織密“防護網”三大方向,強化頂層設計、強化創新實踐、強化隊伍支撐,持續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探索建立“三三三”工作機制,聚焦學生、家庭、教師三個主體,區分全員、重點、個體三個層級,緊盯預防、預警、干預三個環節,協同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方力量,全力以赴守護青少年生命健康,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點評】
江蘇省教育廳潤心專班副主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德心所心理教研員夏春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個體人格的全面發展,是面向所有學生的育人工作,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構、課程的開展、活動的設計、氛圍的營建中要融合積極心理學、優勢視角等理念,在教育過程中滲透生命教育與希望感培養,學生能夠在體驗積極情感聯結中強化心理韌性,提升抗逆力。
以新生命教育豐富拓展潤心行動
【案例】江蘇徐州
徐州市云龍區綠地小學利用墻壁、樓道、拐角、走廊等空間,建設“安全體驗中心”“生涯規劃中心”“新生命教育長廓”“小農場”“萌寵園”區等生態互動場域,讓學生的學校生活在“綠意”中激蕩。新沂市城東小學積極建構“三維六美”校園文化體系,用課程培育素質,用閱讀滋養靈魂,以師生發展生命為起點,建設“六美育人”系列課程。城鄉中小學堅持“運動健美、規則植美”為內核落實立德樹人任務。近年來,徐州市堅持以“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核心理念,圍繞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展開教育,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2023年,專門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徐州市新生命教育的實施意見》,堅持將生命教育融入校家社合育、五項體育運動進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行動,形成了全市生命教育的“五大路徑”:專用場館、專設課程、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綜合實踐。推進生命化課堂建設,開發校本課程,每2周開設1節專設課程,結合延時服務開展習慣養成課、電影課、生日課等,新沂市新華小學研發“成長階梯”課程體系及《生命安全與健康》校級課程。創新開展“為成長點贊、為生命頒獎”活動,設置多元化表彰項目覆蓋全體學生。通過多維路徑深化新生命教育,徐州市形成師生共長、校園煥新的教育生態,致力于打造全國的“徐州樣板”。
【點評】
省教育廳潤心專班成員王美華(南京審計大學):生命教育通過引導學生珍視自然生命、理解社會生命、滋養精神生命,為學生心理健康構筑堅實根基。通過專用場館、專設課程、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綜合實踐等生命教育,將心理健康融入生命意義的探尋,從根源上塑造學生陽光、堅韌的心理品質,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心理危機發生。
著力營造校家社協同育人新生態
【案例】江蘇南通
長期以來,南通市堅持將家庭與社會納入學校育人共同體中,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上力求同心同行。全市568所中小學100%建立家長學校,形成“總校—分校—基層家長學校”三級管理體系,海安市家長學校總校率先出臺《家長學校分校考核細則》《家長學員學籍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通州區完善家校共育“3+1+N”工作機制,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推動網格化家校管理模式。市教育局組織編寫《南通市家庭教育指導讀本》,分學段推廣使用,并開展“潤心南通?通城好爸媽成長課堂”,圍繞學生沉迷游戲、作業拖延等熱點問題推出200萬點擊量的線上指導課程。家訪制度全面落實“十一要”“七必訪”“五回避”要求,制作《“老班”話家訪》系列指導視頻,組織“百名校長、千名班主任、萬名教師”家訪活動,6萬余名教師走進81萬余名學生家庭。全員育人導師制覆蓋81.6萬名學生與6.2萬名教師,建立“周周溝通、月月見面”機制。市教育局聯合民政部門關愛留守兒童、特困兒童,攜手政法系統組建法治副校長隊伍,聯合衛健委設立15家學生心理健康定點醫院,聯合文明辦開通"96111"心理咨詢24小時熱線,與公安部門建立平安校園例會制度,與婦聯實施“三聯合”行動,采集家庭檔案、聯合走訪重點家庭、創建100個家庭教育優秀學校和社區。通過多維聯動與資源整合,南通市形成校家社協同育人暖心局面,為學生健康成長繪就“同心圓”。
【點評】
省教育廳潤心專班成員何歡(南京醫科大學):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屬于重大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已成為教育人的共識,如何進一步凝聚全社會的共識,真正將工作熱情轉化為有力舉措,推進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內涵提升,是未來我們很長一段時間的工作方向與攻堅重點。特別是,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改變父母教養方式、增強家庭環境溫度等,這是協同心育的應然之舉與必然選擇。
來源:“潤心”工作專班
編輯:王筱
審核:范文 許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