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6月,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立足實踐,積極投入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重大項目“互聯網+”時代歷史課堂范式研究,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成為學校情智課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17年4月25日,常州市初、高中歷史教師40余人集聚一堂,參加“互聯網+時代”初中歷史學科范式的第一次報告會。常州市教師發展中心戴曉娥副主任、常州市第二中學陸衛平老師、南京市弘光中學姚麗娟老師應邀出席本次研究活動。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正衡中學葉星星老師執教《大一統的氣派與中華民族的象征》,利用“互聯網+”的思維,依托尚學平臺,圍繞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通過情境引入、設計方案、材料解讀和實證、辯論、觀點升華等環節,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最終總結升華,實現整體教學目標。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劉瀟老師執教《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依托互聯網+技術,聚焦歷史核心問題,把“時空觀念”作為“互聯網+”時代歷史課堂中的突破點:教師在云平臺中提供由點到線,由線到網的縱橫變化規律的范式,幫助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搜索互聯網中相關歷史地圖、圖片和文字資料,解密四大文明古國在當時所創造的輝煌,讓學習由“套餐”變成了“自助餐”。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徐 崢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項目負責人 徐崢作了《互聯網+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項目范式研究》匯報,著重介紹了學校依托互聯技術,探索歷史教學范式的實踐之路。從2002年我校歷史組就開始使用香港《燦爛的中國文明》這一數字化學習平臺,在歷史實踐中,教師基于學生自主建構形成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在2016年參與“互聯網+”時代課堂范式研究重大項目,嘗試在大量課例總結提煉中建構歷史教學新范式,積極探索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時空架構,歷史理解,獨立思想”新局面,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陸衛平 常州市第二中學老師 歷史教學遇見互聯技術,作為一線教師,要努力去尋找“技術”與“歷史”的平衡點:學生和教師應該在哪里?但永恒不變的是課堂上濃濃的歷史味,努力轉變的是教與學的方式。 戴曉娥 常州市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 二十四中的課堂教學生態已經有很大的變化,時空架構、主題感知——閱讀交流、歷史理解——史觀科學、獨立思想的范式在課堂已經顯現,學生主動積級地學習后對歷史史實的理解有了提升,并在對話辯論中不斷有了理性思考。希望歷史教師把這一好的范式和課逐漸成為常態,讓項目作為促進學校、學科、教研組的發展機會。 姚麗娟 南京市弘光中學老師 以開設的三節公開課為例和我們互動分享了智慧經驗:(1)學習內容開放豐富,學習機會公平;(2)學習方式靈活交互,學習品質提升;(3)學習評價多元智能,學習個性彰顯。 未雨綢繆求發展,凝心聚力繪藍圖。互聯網時代,如何利用好優質學習資源,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教學模式,革新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會利用優質資源進行學習的素養,我們正在積極的思考和努力的實踐。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