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黃如、劉建、王秦、謝志成、胡萬進、余艾冰、繆昌文共同為“江蘇省碳中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和“東南大學碳中和科學技術研究院”揭牌。會上,發布了《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行動計劃南京宣言》。
5月29日上午,由東南大學與英國伯明翰大學聯合舉辦的2022國際“碳中和”大學學術會議在南京開幕。會議共邀請全球12個國家的500多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專家學者參會,6萬余人以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參加了會議。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馬欣,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校長黃如,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劉建,江蘇省科學技術廳廳長王秦,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謝志成,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胡萬進,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蒙納士大學副校長余艾冰,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繆昌文,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波等線下出席會議。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原主任委員杜祥琬,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英國伯明翰大學校長Adam Tickell等線上參會。會議由東南大學副校長鐘文琪主持。
黃如代表東南大學致辭。她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需要聚力付出、通力合作,其中強有力的創新科技是關鍵支撐,大學的積極參與是重要基礎。東南大學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要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在碳中和領域具有獨特而全面的學科基礎,學校圍繞碳中和國家戰略,創立了“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牽頭組建全球首個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學校已制定《東南大學碳中和行動計劃》,包括籌建碳中和科學技術研究院,啟動“碳中和與智能制造”大類招生等十項重點任務。黃如期待,各聯盟高校未來進一步密切合作,聚力開展國際大科學研究,全力打造學術交流高端平臺,著力培養國際一流創新人才,用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全球共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為我國如期實現雙碳目標、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不懈奮斗。
Adam Tickell作為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的外方發起單位,向大家介紹聯盟成立以來的工作與進展。Adam Tickell表示,高校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期待本次會議成為碳中和領域的一次學術盛宴,期待碳中和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們在這里分享經驗故事,探討未來發展模式。他還希望未來能與東南大學深化合作,在碳中和領域開展更深入的國際交流與人才培養,提升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在全球的影響力,為碳中和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撐和技術解決方案。
杜祥琬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需要全世界國際組織、政府部門、工業企業,尤其是科研機構攜手應對。杜祥琬希望聯盟高校的研究人員在這一平臺上,共同努力推動實現全球碳中和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目前中國已經逐步形成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社會各界也都已經行動起來。此外,他還就如何推動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雷朝滋表示,為推動高校支撐雙碳目標的實現,教育部組織實施《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并制定了《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工作方案》,加快優化高校在雙碳領域科技創新布局。東南大學作為一所具有深厚歷史傳統的百廿名校,一直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東大氣派的學科體系,培養了一批批堪當時代大任的棟梁之材,取得了大批重要的科技創新成果,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雷朝滋希望,東南大學繼續發揮技術創新策源地優勢,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成為碳中和領域國際交流的重要橋梁。
馬欣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致辭。他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近年來,江蘇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之路,生態環境質量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高校作為增強創新第一動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陣地,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征程中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希望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以本次會議為契機,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人才優勢,進一步推動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努力產出更多豐碩成果,為守護美麗的地球家園貢獻力量。
馬欣、黃如、劉建、王秦、謝志成、胡萬進、余艾冰、繆昌文共同為“江蘇省碳中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和“東南大學碳中和科學技術研究院”揭牌。會上,發布了《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行動計劃南京宣言》。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王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