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淮陰師范學院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從教為農、一專多能”的小學教師培養理念,聚焦卓越教師核心素養培育,創新師范生培養機制,逐步形成了以“明德(師德情操好)、明理(基礎知識牢)、明行(實踐能力優)、明志(發展后勁足)、明心(扎根意愿強)”為小學教師培養指向的“五維一體”“明師”實踐育人體系。“卓越教師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團隊”獲評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
長期以來,淮陰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淮陰師院”)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從教為農、一專多能”的小學教師培養理念,聚焦卓越教師核心素養培育,創新師范生培養機制,逐步形成了以“明德(師德情操好)、明理(基礎知識牢)、明行(實踐能力優)、明志(發展后勁足)、明心(扎根意愿強)”為小學教師培養指向的“五維一體”“明師”實踐育人體系。“卓越教師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團隊”獲評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
“明德溯心”
播下崇德立教的種子
“明德溯心,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追求。‘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小學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階段。小學教師的培養需要在體悟師德中追溯‘從教為農’的初心,播下崇德立教的種子。學校通過改變傳統的說教模式,創設‘悟、訪、享’等立體式情境體驗的機制,全方位體會一線基層優秀教師的師愛,讓直觀的感受成為成長的感動和前行的力量,不斷充盈‘師’的價值內涵。”淮陰師院教科院黨委書記葛軍說。
明德悟道,感受價值。為了讓學生在教育教學一線以“明德之式”悟教師之道,聘請國家教育部門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對象陳廣東、江蘇省模范教師符月梅等一批基礎教育一線名師成為與學生結對的“師傅”,80余期基礎教育名師講壇余韻綿延,一個個本土教育家精神育人案例成為師德教育中的鮮活素材……名師的言傳身教和感人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了師德的崇高與偉大,強化了學生對教育的認同,使其在明德中感受從教初心。
尋訪生情,感化無聲。為充分利用好基層一線優秀教師校友資源,自2017年起,學院深入推進“尋訪最美鄉村教師”主題活動,構建“網絡訪、實境訪、書信訪”等尋訪實踐育人機制,形成了“尋訪—感知—內化—實踐—反哺”的全過程、全方位實踐育人體系。一大批師范生奔赴5個省份的10余座城市尋訪全國優秀教師、“江蘇好人”接興國等50余個扎根基層一線的優秀教師典型,用他們生動的育人故事為學生上了一堂難忘的師德課,獲評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
分享立志,情感對話。學生依托“教育家故事會”“教育家精神宣講角”“成長分享會”等平臺,通過“雙師指引”與專題輔導相結合、典型啟迪與現場體驗相互滲透的對話方式,分享成長感想和尋訪感悟。一次次心靈的分享、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鳴,將不同學生的感動匯聚,引導他們形成立志從教的信念。
“明理生志”
積蓄向上生長的養分
“明理生志”,通過扎實的專業基礎為未來的從教之道積蓄養分,讓學生向上生長的步伐更加穩健、篤實。“小學教育專業作為全國首個師范專業認證試點,邁出了我國教師教育質量保障改革的第一步。多年來,學院聚焦學生專業成長,夯實學科理論知識,強化專業技能訓練,注重職前職后融合融通,以培養‘反思性實踐者’為目標,促進學生自我成長與發展,使其在成為卓越教師的成長道路上厚積薄發。”淮陰師院教科院院長曹如軍介紹。
通過創新推動小學教師適切性成長發展的培養理念,以實踐性知識作為理論與實踐的熔接點和旋轉軸,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時間上的同步性和空間上的同構性,讓每一名師范生都在“理論儲備—專業技能—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的生長上充分實現“四維協同”進階,真正體現“課內與課外融合、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融合、技能訓練與專業競賽融合、個體成長與全面發展融合”的實踐素養培養導向。每學期,師范生深入基層學校一線,浸潤在教育見習、演習、實習、研習一體化的實踐教學情境中,通過“影子培訓”感真知、練真技、長真才,練就過硬的教師通用職業技能、學科教學技能、學科教學綜合實踐能力等;“早起社”“小先生指導團”學生社團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三字一話”、教師形體等訓練,學生的眼神、動作、語調展現出對教師職業的熱愛;舉辦說課比賽、課本劇表演、專業技能匯報演出等活動,學生積極參與,并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
“通過4年的學習,我對未來將要從事的教師工作充滿了自信和期待。4年中,我努力學習領會教育家精神,夯實專業之基、勤練教學之技、展現淮師精神,在青春的征途中鐫刻出淮師特有的‘師’之印記。”2023年江蘇省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戚甜甜說。近5年,在江蘇省師范生教學基本功大賽中,學生獲得一等獎16項、二等獎17項、三等獎20項,獲獎率為78.6%,位居全省前列。學生專業素養獲得用人單位一致肯定。
“明行傳愛”
匯聚志愿服務光與熱
每一年,“槐青”志愿服務團隊招新工作是學生中的熱門話題,大家都希望能投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去,在實踐與奉獻中體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每次來到鄉村學校,走近留守兒童,看到他們渴求知識的眼神,讓我更加堅定了要匯聚更多‘小槐青’的光和熱,溫暖留守兒童的世界,和他們一起向光而行。”“槐青”志愿服務團隊隊長肖雨瑤說。曾經的“小槐青”李微,在校期間利用暑假時間深入貴州省冊亨縣巧馬鎮中心學校開展志愿服務。30天充實又難忘的支教生活,讓她與當地學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從教后,李微再次回到巧馬鎮看望學生。團隊常年聚焦留守兒童成長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方面內容,以理論與實踐研究破解現實成長之困,構建“校地、校校、家校、師生、生生”協同運行機制,體系化推進“學業領航、潤心輔航、健康助航、資助護航”等項目;開通“大學直通車”,邀請留守兒童參觀大學校園、暢談人生理想。
屢變星霜,一批又一批鐫有“淮師印記”的小學教師躬身教壇,弘揚教育家精神,踐行“明師”育人之道,以“強國有我”的姿態,繪就幸福美好未來。(楊緒輝 戴云 曹如軍)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年11月15日 第7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