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工學院建校66年來,始終堅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初心使命,堅持創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目標、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社會和行業產業發展定位、走產學研融合的辦學路徑、以創新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四個不...
淮陰工學院建校66年來,始終堅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初心使命,堅持創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目標、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社會和行業產業發展定位、走產學研融合的辦學路徑、以創新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四個不動搖。正是這樣的堅守與堅持,讓淮陰工學院在建設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堅持創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目標不動搖,全力提升辦學層次
學校始終立足應用型辦學定位和發展實際,堅定不移走應用型大學發展之路,不斷探尋并明確學校發展愿景,在學校章程、事業發展規劃、黨代會報告等文件中明確提出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發展目標,全力提升學校辦學層次和水平。2021年,學校成功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同時獲批材料與化工、交通運輸和農業3個學位點,實現了辦學層次的歷史性突破。2024年,學校獲批首批江蘇省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單位。擁有工程學、環境與生態學、化學3個ESI全球前1%學科。
堅持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社會和行業產業發展定位不動搖,持續推動校城融合
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謀發展,按照“學校對接政府部門、學科對接產業、團隊對接企業、技術對接需求”的思路,實施校城融合“1111”工程2.0,即在1名校領導聯系1個縣區、幫扶10家以上規模企業、每年創造1億元以上經濟社會效益的基礎上,從縣區、局委辦、產業鏈三個維度進一步拓展深化校城融合“1111”工程,實現蘇北地市合作全覆蓋。瞄準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淮河生態經濟帶、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戰略實施,以蘇北發展研究院、運河文化研究中心等基地建設為抓手,組織開展重大課題的政策研究咨詢工作,切實提升智庫科學決策咨詢服務能力,積極為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注入新動能。推進與蘇中、蘇南縣市區及省廳、地方政府部門合作共建,持續推動校城深度融合,形成雙向奔赴、雙向賦能的發展局面。近5年,校政企簽約4000余項,合作經費超7億元,直接經濟效益達150多億元。
堅持走產學研融合的辦學路徑不動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堅持需求導向和應用導向,聚焦地方新能源汽車與零部件等優勢產業集群和凹土、鹽化工等資源稟賦,加強礦鹽資源深度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先進制造、物聯網技術、生物質轉化等省級科研平臺建設,增強平臺匯聚高端人才、承接重大項目、產出原創成果的能力,推動大型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持續推進智慧城市、凹土應用、特色礦物等省級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組建校企“1+1”團隊(1名校內博士+1名企業技術骨干)、“1+N”團隊(1名高水平團隊帶頭人+N名校企博士、技術骨干),集中優勢力量推進有組織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近5年,獲教育部門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省哲社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獎20余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300余件,實現專利轉化3500余萬元。
堅持以創新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不動搖,全面提升培養質量
秉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聚焦一流應用型人才培養,堅持立德樹人、“五育”融合、應用為本、交叉復合、專創融合、協同育人六大原則,優化課程體系,重構培養方案,著力培養高素質、實基礎、強能力、善創新,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完善校政、校企、校院協同機制,深化學科專業與產業需求、課程體系與能力進階、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組織實施與學生志趣、質量評價與育人目標“六個對接”,推動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推進跨界融合,實施專業+智能、主修專業+微專業、主修學位+輔修學位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學校現有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特色專業2個、卓越計劃試點專業8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專業9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7個;現有國家一流本科課程3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3門,省級高等學校重點教材50部;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金獎、“創青春”國賽金獎、“挑戰杯”國賽特等獎等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多項;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量人才,畢業生以綜合應用能力強、可持續發展后勁足廣受歡迎,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王立彬 王業琴 余柏林)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4年8月12日 第03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