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需要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我國擁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部分產業面臨工程師...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需要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我國擁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部分產業面臨工程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導致一些戰略領域或關鍵產品遇到“卡脖子”難題。作為會聚大量人才與科技資源的智力高地,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重要使命,必須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積極探索工程實踐教育改革,著力培養大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工程英才。
作為“工信七子”之一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從2010年起,依托國家教育改革試點項目,以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等教改項目為契機,貫徹專創融合、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理念,集成3個“雙一流”學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力學)的團隊、項目、平臺優勢,融匯行業企業優質資源,聚焦工程英才核心素養,統籌推進創新導向的實踐教育綜合改革,構建了實踐培養方案、實踐教育平臺、實踐指導模式“三位一體”的創新實踐教育體系,致力于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科學素養、大工程視野、工程實踐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工程英才。
聚焦體系設計
構建價值引領、創新導向的實踐教育方案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工程英才培養體系設計,整體規劃、科學制定實踐教學方案。面向全體學生,制定和實施以實踐課程為主體、科創項目和創新競賽為兩翼(“一體兩翼”),基礎層、綜合層和創新層循序漸進的實踐培養方案,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全方位供給,全過程貫通,實踐教育“4年不斷線”。在頂層設計上,一體化規劃和建設實踐課程、科創項目和創新競賽,教學環節貫通,教學資源共享,確保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工程視野培養貫穿學生成長全過程。在價值引領上,堅持傳承紅色基因,打造“愛國奮斗·南航擔當”校友總師系列思政公開課,邀請杰出校友面向師生講授“航空報國”情懷,分享成長成才、艱苦奮斗歷程,激勵廣大學生獻身國防、航空報國;連續20年開展“與國防企業面對面”實踐活動,涵養學生航空報國、矢志創新的責任擔當。在平臺支撐上,依托學科實驗室,建設科教融合的大學生主題創新區,開設前沿創新課程,開展基于項目的創新訓練;融匯產教資源,建設產教融合的“項目式”實習基地、校企協同育人基地,跨界開展項目式實習、畢業設計和創新實踐。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制定實施《關于“卓越學院”建設和管理的意見》《本科生創新實踐工程實施意見》《行業教師聘任及管理辦法》等制度,成立創新創業學院(2007年),牽頭成立“全國航空系統廠(所)院校實習聯合體”(2001年)。優化教師評價和學院考核指標體系,鼓勵項目牽引、學科交叉、校企合作,以資源配額推動跨學科、跨校企導師團隊協同指導學生創新實踐。
聚焦條件建設
打造資源匯聚、內外融通的實踐教育平臺
學校把實踐條件建設作為培養工程英才的基礎性、根本性工作,集成和匯聚一流學科、行業產業的優質實踐資源,打造了內外融通、特色鮮明的實踐平臺,成效突出。
一是依托學科實驗室,建設科教融合的大學生主題創新區,推進科研和教學深度融合。發揮學校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力學3個“雙一流”學科的資源優勢,依托機械結構力學及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32個高層次科研平臺、航空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22個高水平教學平臺,嵌入式建設了“航空宇航制造大數據”等77個特色鮮明大學生主題創新區,聚焦前沿學術主題,以高水平教師領銜指導,實施本研一體、迭代遞進的創新實踐訓練。創新區實施首席導師制度,學校提供資源和激勵政策,鼓勵建設交叉學科團隊,保障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新實踐教育需求。主題創新區推動實驗室進一步開放,定期面向本科生發布創新課題、開設科教融合類課程,開放和利用學校的教學科研實驗室,培養學生創新群體,發揮優勢學科的育人功能,以高水平科研引領一流人才培養。
二是依托教師長期科研合作的科技型企業,建設基于企業科研課題的“項目式”實習基地。以項目為紐帶,在科技型企業建設135個“項目式”實習基地,建立校企雙導師制度,開展“企業出題—導師點題—學生解題”的“項目式”實習。企業根據技術研發和生產管理中的真實問題提出研究課題清單,學生選擇實習項目后,深入參與企業生產和研發過程,以工程項目為案例開展創新實踐,真刀真槍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學生真實習,企業真受益。將企業實際課題轉化為學生實習內容,企業項目管理模式轉化為團隊實習模式,切實提高實習成效,實現了實踐應用與理論知識的融合、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的融合、產教研一體化的融合。
三是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建設校企深度協同育人平臺。聯合有長期戰略合作的行業龍頭企業,匯聚多元化優質科研平臺資源,建設了中國商飛(大型客機)公司、航空工業成飛等15個校企協同育人基地,企業成立“大學生實踐訓練營”和“教師工程實踐工作坊”,學校則為企業科研骨干進修提供專業化支持,逐步形成“學生科創—教師科教—員工進修—校企攻關”一體化的合作范式。合作企業在政策扶持、人員組織、條件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整合科研教學資源,促進校外優質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資源,將平臺資源利用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校企實施多種形式的協同育人項目,結合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和管理中遇到的難題,聯合指導畢業設計(論文)、工程實踐項目、創新競賽和“項目式”實習。近3年,受益學生超過1萬人次,南航-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智能制造協同育人基地”、南航-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航天工程協同育人基地”等5個基地,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校企協同育人示范基地”。2023年9月,學校入選第二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建立完善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和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四共”“四通”機制,打造學科深度交叉、校企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師培養共同體。
聚焦創新能力培養
實施項目驅動、跨界協同的實踐指導模式
學校面向國家戰略和產業需求,發揮一流學科、龍頭企業的高層次人才聚集優勢,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多學科、跨校企教師團隊協同指導。選聘468名企業科技專家擔任產業教授,組建課程教學團隊、教材編寫團隊、實踐指導團隊等255個跨學科教師團隊,通過項目式課程開展研究性教學和挑戰性實驗,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精神;打造“強國逐夢·大師引航”前沿課程和“強國逐夢·總師助航”產教融合課程,將學科前沿、行業熱點融入教學全過程,用產業前沿最新科技發展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校企雙方課程專家組合作完成課程設計、遴選確認實踐任務,并對學生實踐過程進行指導與點評,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增加行業知名專家、研發技術人員面對面交流等教學環節,在校師生和企業研發骨干之間搭建交流與合作平臺;實施案例教學和工程訓練,實行基于項目的小班研討、多元化考核,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以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為牽引,設立綜合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對“卡脖子”技術的理性認識和現實探究,以國家和行業企業科研任務為目標原型,跨界團隊聯合指導,促進前沿理念、先進技術、工程標準和現代管理融入教學過程,產生了以“互聯網+”大賽主賽道35項金獎(近六屆金獎總數位列全國高校前五)為代表的一系列科創成果。
聚焦文化浸潤
營造敢闖會創、追求卓越的創新生態
學校一直重視創新文化對學生成長潛移默化的浸潤作用,積極營造敢闖會創的創新生態,激發學生追求卓越的創新動力。深入挖掘國防軍工文化育人資源,把杰出校友的愛國、奮斗和創新精神融入教學,形成“南航擔當”系列課程,產生巨大社會影響。實施“普惠式”創新實踐教育,在校學生均參與科創實踐和創新競賽,浸潤創新文化。出臺創新競賽等級評定、創新積分管理和創新學分認定等制度,建立創新實踐活動評價指標體系,推動科創活動系列化、品牌化。并行實施本科生創新實踐工程8個專項計劃(學術科技競賽計劃、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主題創新計劃、自由探索計劃、工程訓練實踐計劃、文科實踐計劃、科研訓練計劃和學術交流計劃),連續14年舉辦本科生學術論壇,舉辦主題創新區夏令營、實習成果匯演、創新創業成果展等,為本科生搭建互動式、長效性、常態化的學術交流和創新實踐平臺,培養學生以知識為基礎的思維能力、以思維為核心的創新能力、以創新為導向的知行能力。培育團隊參加以“互聯網+”大賽為代表的重要創新競賽,以賽促創,以賽促教,成果豐碩。師生從游、團隊共創、敢闖會創,業已成為南航的文化特質。以文化孕育創新,以創新涵養文化,創新實踐與創新文化互促共進的育人文化建設機制,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
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和實踐,學校建成了具有南航特色的工程英才培養體系,育人成效顯著,示范效應廣泛。
一是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突出。學生在校期間全員參與科創項目和創新競賽,參加科創活動的學生每年超過6000人次。每年立項學生創新實踐項目1300余項,投入1500余萬元資助學生開展項目訓練。學校在各類重要競賽中屢獲嘉獎,累計4100余人次獲得國家級以上競賽獎項,在近6屆“互聯網+”大賽中,獲得金獎35項、銀獎31項,穩居江蘇省高校首位、全國高校前五;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學校共獲得特等獎15項、一等獎25項、二等獎17項,連續11屆捧得“優勝杯”;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學校共獲得金獎26項、銀獎10項,自2014年設杯以來,連續5屆捧得“優勝杯”。學校涌現出以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黃鳴陽、國家“小平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黃帥、“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劉上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雙創典型;“能熱宇航”“費米光子”“商車底盤”等創新團隊解決了飛機大厚度復合零件成型、5G通信基站信號同步、線控底盤車規級量產等600余個復雜工程問題。
二是行業發展貢獻度大。學校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己任,培養了以大型客機 C919 總設計師吳光輝院士,“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和“火星”探測系統總設計師、“航天少帥”孫澤洲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家戰略科技領軍人才,南航已經成為培育我國航空航天工業支柱人才的搖籃。2010年以來,國防系統升學和就業比例超過60%,數萬名畢業生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為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以中國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公司(第四、第五代戰機研制龍頭企業)為例,近10年進入該公司工作的762名南航畢業生中,參與重要型號任務的人數為478人,其中作出重要貢獻、獲得國防表彰的人數達26人。
三是人才培養改革示范影響廣泛。學校獲得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單位、“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示范高?!?、“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示范高?!钡缺姸鄻s譽?!帮w機大部件裝配虛擬仿真實驗”填補專業空白,在2019年首屆中國慕課大會上作為現場演示項目進行展示,3個模塊實驗教學內容打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學生“沉浸式”地體驗了飛機制造的過程,被主流媒體報道,同時成果被西北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廣泛應用;學校李迎光教授指導學生連續兩年獲得“互聯網+”大賽國賽金獎,首創的“創新7問”科研訓練方法在國內外200余所高校推廣,有效提升了學生創新能力,為行業培養了大批拔尖人才。
來源:《光明日報》 2024年03月04日 第10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