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2023產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舉行。來自各高校院所、知名企業的專家學者相聚太湖之濱、莊里山畔,共同探討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本次大會以“著力打...
9月24日,南京大學蘇州校區2023產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舉行。來自各高校院所、知名企業的專家學者相聚太湖之濱、莊里山畔,共同探討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本次大會以“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主題,標志著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全面正式啟用。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在致辭中指出,從虎踞龍盤的金陵城到人間天堂的平江府,百廿南大深沉雋永的報國情懷、歷久彌新的誠樸精神、矢志不渝的卓越追求始終不變。我們要讓蘇州校區成為發展壯大新工科的主陣地、實現跨越發展的新引擎、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培養產業科技拔尖創新人才的新平臺、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的聚集地。南京大學必將繼續與蘇州一道以奮發之姿共赴新的“趕考”之路,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曹路寶指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強國戰略的重要交匯點,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蘇州校區必將開創蘇州高質量發展、南京大學內涵式發展新局面。蘇州將一如既往服務好校區建設,希望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立足“南大所長、蘇州所需”,強化“新工科”特色優勢,與蘇州深化合作,共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貢獻力。
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談哲敏指出,南京大學將充分利用蘇州校區建設這一機遇,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進步大方向和全球產業變革大趨勢,緊密對接國家與區域發展需求,著力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大力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助力我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助力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助力蘇州的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更好地推動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落地,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造“南大-蘇州”樣板。
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慶文指出,建設高水平大學是促進教育、科技、人才融匯發展的有效方式,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全面正式啟用為蘇州未來發展帶來了無限的憧憬和希望。近年來,蘇州積極探索創新轉型,打造創新人才薈萃、創新主體集聚、創新活力迸發、創新成果有為的開放包容的產業科技創新環境。今后,蘇州將致力于更好地服務南京大學在蘇州的科技創新,與南京大學攜手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據悉,面向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布局,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聚焦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生態環保等領域“卡脖子”問題,大力推進新興學科和專業建設。目前已開設智能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智能化軟件)、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數字經濟4個本科專業,以及人工智能、軟件工程、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子信息、國民經濟學、情報學、資源與環境、材料與化工等研究生專業,緊密對接信息技術、光電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對人才的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截至2023年9月,南京大學在蘇州校區已成立7個學院,分別是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集成電路學院、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能源與資源學院、前沿科學學院、南赫學院;成立9個研究院,分別是環境與健康研究院、深空探測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功能材料與智能制造研究院、綠色化學與工程研究院、全球人文研究院、空間地球科學研究院、現代藥學與工程研究院、全球知識產權研究院、考古文博與中華文明研究院;成立4個研究中心,分別是聲功能材料與應用中心、數據管理創新研究中心、視覺計算與智能感知研究中心、高端控制與智能運維研發中心;重點打造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功能材料與智能制造、化學醫藥與健康工程、地球系統與未來環境、數字經濟與管理科學五大學科群。
蘇州校區與南京各校區實施同一院校代碼、同樣大類招生、同步分流機制、同享培養資源、同等畢業證書。蘇州校區的大一新生將和南大其他同學一樣,在大一階段入住具有南大百廿傳承的鼓樓校區。為期一年的尋根性培養之后,學生大學階段的后三年在蘇州校區就讀。
記者了解到,依據蘇州市委市政府發布的《關于支持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加速引進高端創新人才的若干意見》,南大將與蘇州共同啟動實施“姑蘇創新百人計劃”,并積極開展對外合作,全面推進江蘇省集成電路先進制程工程技術聯合實驗室、中移南大云計算聯合實驗室等一批高端科研平臺建設。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攝影 佘治駿
校對 王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