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理工學院附屬牛塘實驗學校正式掛牌,進一步深化了江蘇理工學院與常州市武進區的校地合作。“這是高校與城市同頻共振的生動寫照。”江蘇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戴國洪說:“近年來,學校深入...
日前,江蘇理工學院附屬牛塘實驗學校正式掛牌,進一步深化了江蘇理工學院與常州市武進區的校地合作。“這是高校與城市同頻共振的生動寫照。”江蘇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戴國洪說:“近年來,學校深入實施校城融合發展戰略,力求探索出一條高校與地方深度合作、優勢互補、共享資源、共贏發展的新路徑。”
學科專業對接產業變革
前不久,江蘇理工學院發布《江蘇理工學院高質量服務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設實施方案》,常州新能源之都發展研究院、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學院揭牌。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學院2023級學生已正式開班。
“學校旨在培養更多常州新能源產業需要的高質量應用型本科人才,并圍繞企業需求孵化培育一批新能源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項目,讓服務常州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江蘇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貝紹軼說。
乘著常州打造“國際化智造名城”、建設“新能源之都”之“勢”,江蘇理工學院在校城融合上持續發力,引進組建“清潔能源研究團隊”和“先進表界面科學與工程研究團隊”兩個院士團隊;建有江蘇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安全與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新能源汽車運行安全及其集成控制重點建設實驗室等多個省級平臺;新設置儲能科學與工程、智能車輛工程、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等新興本科專業,基本覆蓋“發儲送用”等環節,為地方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產教融合多元協同育人
為企業培養輸送學生超800人次、新增企業導師100余名、達成校企合作項目80多項……近五年,江蘇理工學院實施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該計劃采用“3+0.5+0.5”的培養模式,即學生前3年在學校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大四上半學期去企業實習,下半學期經企業與學生雙向選擇,通過雙導師制完成畢業設計。
“該模式使學校順應地方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分行業、分類型、分步驟、有重點地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有助于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優秀工程科技人才。”江蘇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單文桃說。依托“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學校與太倉華盈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師生組建科研服務團隊,幫助企業改進熱管工藝、開發生產自動化設備等。
此外,江蘇理工學院緊密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發展特色,打造了教育學、機械工程等一批引領性學科,形成了“職業技術教育”“資源循環利用”等特色亮點。截至目前,學校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輸送了7萬多名畢業生,培訓了數萬名中高職教師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
扎根地方辦好大學
夜幕降臨,江蘇理工學院電子廢棄物資源循環科研團隊實驗室燈火通明,團隊成員童霏說:“作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我們始終持有打贏核心技術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
經過長期的努力和鉆研,江蘇理工學院電子廢棄物資源循環科研團隊先后獲教育部、江蘇省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3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100余項,轉移轉化成果50余件,參與制定和起草行業團體標準、產業技術路線圖和發展規劃等3項。
同時,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近五年學校擇優選派41名青年干部到地方掛職鍛煉,其中7人連續2年掛職,有效推進了學校與地方政府的溝通與交流。
江蘇理工學院管理學院教授謝德兵是常州市濱開區科技鎮長團副團長,自2022年到江蘇常州市濱開區掛職以來,推動濱開區企業與江蘇理工學院簽訂28家實習基地協議并聘用20名行業兼職教授,促進地方與學校簽訂產學研合同4項,助推成立常州碳纖維復合材料成形與裝備研究院,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作出了積極貢獻。
高校依城市而興,城市因高校而盛。江蘇理工學院黨委書記崔景貴表示,未來,學校將團結帶領全校師生以第三次黨代會為新起點,推進校城相“融”而生,扎根常州辦大學、服務地方作貢獻,充分激發新動能、搶抓新機遇,全面實現融合發展、校城共贏,高質量服務常州市“532”發展戰略和“新能源之都”建設。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2023年9月19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