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16年,教了14年初一,剛接到通知,今年還教初一。”江蘇一位初中老師在視頻網站上曬出自己的工作經歷,引發網友熱議。網友留言中,還有一種現象:有的老師多年連續擔任畢業班老師,感覺壓力山大:...
“工作16年,教了14年初一,剛接到通知,今年還教初一。”江蘇一位初中老師在視頻網站上曬出自己的工作經歷,引發網友熱議。網友留言中,還有一種現象:有的老師多年連續擔任畢業班老師,感覺壓力山大:“20年了,我年年帶初三畢業班,壓力好大,剛剛接到校長電話,今年繼續帶畢業班!”南京學校是如何安排老師帶班的呢?
初高中:
基本三年一循環,責任心不強不能帶初三
“我們學校絕大部分老師帶班都是初一——初三一個循環,少數責任心不強,績效不好的老師只能帶初一和初二。比如,一共8個班,個別老師帶的班級考得太差,或者他帶的兩個班都很差。本著對家長和孩子中考負責的態度,這樣的老師是不能帶初三年級的。”南京一位公辦初中校長表示,公辦學校確實存在一些能力比較弱,責任心不強的老師,他們自己也不愿意帶初三,不想加班,希望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我們學校基本上都是三年一循環,學校需要給老師成長空間,老師對自己也有要求。剛畢業的新老師會帶初一或高一,如果覺得他上課要求和教學方法還不達標,可能會讓他繼續帶一年初一或者高一。還有極個別年齡大的不能勝任畢業班的工作強度,絕大部分老師都是輪流的。”南京一位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校長透露,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初中的生物和地理老師,因為這兩門課不參加中考,所以老師只在初一初二之間循環,當然有些能力強的地理或生物老師照樣當初三年級班主任。
對于高三年級老師連任的情況,這位校長表示,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高一學生通常有9門文化課,還有體育、藝術、信息技術、心理等課程,高二學生通常有6門文化課,一般說,高一高二的主科老師比如數學老師,一個人可以帶兩個班級。到了高三,6門文化課都要參加高考,這時候數學老師就要每個班配一位,前一屆高三老師就要留下一部分老師。因此,有的老師會連續兩年或三年帶高三,但是也不會太長,隨著新教材、新課程的實施,高三老師也需要從高一開始熟悉新教材,研究新教材。
小學:
有大循環和小循環兩種情況
小學老師又是如何安排的呢?南京一位公辦小學校長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小學有兩種循環,一種是大循環,一種是小循環。大循環是一到六年級輪一遍,小循環是1-3年級或者4-6年級輪一遍。也有個例,如果教師能力偏弱,經學校考核評估后,會讓他再帶一年一年級。
畢業班老師連任的現象也會存在,有的老師能力很強,推進率很高,可能就會請他繼續帶畢業班。“今年我們學校有一個班級五升六,班主任懷孕了,六年級比較關鍵,因此需要特別有經驗的老師頂上。為了消除家長心里的焦慮,剛剛帶完畢業班語文的我準備接手這個班級。”
點贊!
老教師傳幫帶,讓青年教師挑重擔
“如果一位老師一直教初一,要么是身體原因,要么是學校對老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信心不足,因為初三是每所初中校的重中之重,學校都會配備最強的師資去全力以赴。”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校長郭曉倩表示,這種現象在東外是不可能存在的。 “東外是一所民辦學校,師資力量很強。首先,我們是面向全國招聘的,每位老師都要經過簡歷打分、課堂試講、專業筆試和綜合面試層層選拔,才能進入東外的教師隊伍。第二,東外非常重視年輕教師的培養,幫助青年教師迅速適應東外,融入東外,學校有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和不同層次的發展班,針對不同教師設立不同目標,有序推進,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學校的行政領導、學科組長、教研組長每周都要推門聽課一次,和青年教師進行交流,給出評價和建議。每個學科組每周都要集體備課1-2次,保證教學重難點是一致的,不至于單兵作戰,重難點跑偏。針對青年教師,學校還提出了‘一年合格、二年拔尖、三年優秀’的口號,一般來說,在東外呆了3年,都能成為骨干教師。學校對于個別一年實習期滿不滿意的教師,一般會進行調整或辭退。”
“不經過中考磨礪的初中老師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郭校長表示,東外都會給予青年教師進入初三鍛煉的機會,同時也會重視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學校每年每個學科初三年級都會留2-3名把關教師,把好的經驗和方法帶給新教師。通過這樣的有序換血,既能讓新教師有鍛煉的機會,同時又能保證初三的教學質量是穩定的,讓人放心的。
實習生 彭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