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的譚永山分配至高郵市天山初級中學任教,除了去年被查出腎衰竭在家休息了20天之外,28年來他幾乎很少請假。去年住院期間,他說的最多話就是,“醫生,我還能不能給孩子們上課?”
28年前,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的譚永山分配至高郵市天山初級中學任教,除了去年被查出腎衰竭在家休息了20天之外,28年來他幾乎很少請假。去年住院期間,他說的最多話就是,“醫生,我還能不能給孩子們上課?”如今,仍然堅持在課堂上的他顯得特別消瘦,但課堂上還是那么充滿活力。如果不是肚子上插著透析管,記者根本看不出他是一個患有腎衰竭重疾的人。
天山初級中學校長張明政說:“譚永山一直是他特別敬佩的老師,對學生負責、對同事友好以及過硬的教學,他用行動詮釋了人民教師的形象。”
每天做完腹透走路去上課
每天早上六點不到,譚永山就起床,第一件事來到設在家里的“透析室”做腹膜透析。“透析室”在家里二樓樓梯口的拐角處,房間不大,用兩扇移門隔開,里面的設備也很簡單,一臺消毒用的紫外線燈、一張板凳、一個衣架,衣架上面掛了一個衣撐……先給導管消毒,然后導水、換水,整個腹透需要半個小時。“沒有查出腎衰竭之前,我基本上六點半起床,七點二十到校。因為要做腹透,現在每天要提前半小時起床,這樣才能保證不遲到。”譚永山說。 洗漱完畢,妻子準備了早餐,稀飯、雞蛋、牛奶,這是譚永山每天都要吃的,醫生交代要補充營養。譚永山家離學校不遠,五分鐘就能走到。因為腹透的原因,每次要往腹腔內輸入4斤左右的透析液,走路有點吃勁,從家到學校需要十分鐘,每次到校后都滿頭大汗。“為了不耽誤孩子們上課,這點苦不算什么。”就這樣,從去年三月份至今,譚永山已經堅持了一年半。
來到學校,走進課堂,譚永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今年51歲的他特別消瘦但很精神,一節45分鐘的課堂,中途有時會感到頭暈,但他沒有休息一分鐘,他要把所有的知識點以及解題方法教授給學生。到了中午,譚永山還要返回家中,繼續做透析,每天三次。“從教28年,只有在課堂才能找到自身的價值。每每看到孩子們求知如渴的大眼睛,我都會忘記病痛,這也有利我的身體康復。”譚永山說。
動完手術拒絕休息要求返校
1989年,從上海師范大學畢業之后,譚永山來到了老家高郵天山初級中學任教,一直從事數學教學,目前是學校的數學教研組長,先后被評為高郵市中青年骨干、高郵市先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師德先進個人……獲得榮譽證書無數,譚永山把這些證書當做人生中最重要的寶貝,專門鎖在家里的抽屜里,一有時間他就會拿出來看看。
前幾年,譚永山在體檢中發現身體內的尿蛋白、肌酐素偏高,但身體沒有出現任何不適,他并沒有在意。去年3月17日,譚永山來到揚州蘇北醫院體檢,經檢查被診斷為腎衰竭第四期,如果病情繼續發展下去,只有換腎這條途徑才能維持生命。拿到診斷書,妻子哭的很傷心,譚永山反過來安慰妻子,“現在還沒有發展到最壞的那一步,再說學校里還有一幫孩子等著我回去上課呢。”
過了兩天,3月19日,醫生給譚永山做了手術,在他的腹部裝上了透析管,在醫生的指導下譚永山學會了在家自做腹膜透析的“技術”。住院期間,校長張明政來醫院看望,讓其好好治病,會安排其他老師代課,但遭到了拒絕,“譚老師代的是初三畢業班,他放心不下,堅持要把這屆畢業生送進中考考場。”張明政如是說。
從動手術到出院,譚永山在醫院待了10天,這10天只要有醫生來查病房,他都會問上一句,“醫生,我還能不能給孩子們上課?”,當得到醫生“可以”的回答后,譚永山笑了,而陪床的妻子已經哭成淚人。
每天堅持給孩子義務輔導
出院回到家中,醫生勸他至少要休息一個月,但他只休息了20天就要求回校上課。中途有十多名同學自發到譚老師家看望,看到老師更加消瘦的身體,平時不善于表達的同學們掉下了眼淚。校長讓他春學期把課停下來,專心在家調養,但遭到了拒絕。
譚老師的妻子告訴記者,在家休息的20天里,他根本閑不住,不是每天嘮叨著要到學校看看學生,就是打電話到學校詢問班級情況,“自從結婚以來,他除了上課,什么都不會,也許只有課堂能讓他找到快樂”。
從教28年,做了21年班主任,幾乎每年都被評為師德標兵,雖然身患腎衰竭,但譚老師的班級數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今年中考,他所帶的班級有四名同學考上高郵中學,在鄉村初中都十分罕見。今年畢業的一名初三學生說,和譚老師在一起的三年,他不僅教會了書本知識,更教給我做人的道理,和他相處的每一個細節都令人感動。
甘宏是天山初級中學的一名初三數學老師,也是譚老師的徒弟。他說,工作之后一直跟著譚老師,從他的課堂上學到了很多,他總會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創設教學情景,實現教學過程的互動,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都喜歡他的數學課。
如今,甘宏也已經成長為學校的骨干力量,今年還被評為揚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師。校長張明政經常聽譚老師的課,“簡潔、高效”是譚老師的課堂標簽。
考慮到身體原因,今年秋學期學校安排譚老師教初一年級,雖然每天要做三次腹透,但他仍然堅持為學生們義務輔導。他說:“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特別是農村的孩子,把書教好,孩子們以后都有出息,是他最希望看到的。”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