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以來,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依托江蘇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貫徹落實《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等文件精神,發揮專業優勢,全面推進智慧校園建設,以強化信息技術與...
自2019年以來,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依托江蘇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貫徹落實《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等文件精神,發揮專業優勢,全面推進智慧校園建設,以強化信息技術與教學、管理、服務的深度融合為目標,用信息化建設助推育人質量、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升。
發揮專業優勢,打造 “智慧南信”信息化特色模式
信息化基礎設施是否滿足師生對于信息服務效率和質量的要求?各類信息化服務是否以“服務化視角”滿足師生的自助式、移動化和智能化要求?各類校園數據是否形成“統一標準、一數一源”的教育數據治理模式,充分發揮校園大數據潛在價值?校園信息化建設是否形成技術與管理高度協同,以信息化創新驅動職業院校轉型發展的格局?面對這些問題,學校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和積極探索。在學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逐步形成“大平臺、微服務、慧治理、助育人”的特色:夯實基礎,完成了校園信息化基礎平臺群優化;服務為先,建成了以“微服務”為特色的“馬上辦”綜合服務平臺;數據治校,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多個場景實現了基于數據的管理決策優化;助推育人,用信息化輔助專業全流程建設和全環節質量改進。2022年6月,學校先后入選教育部門首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試點單位”和“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省級試點學校,以此為契機,全校進一步開展信息化應用建設,成為全國7所首批與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智慧大腦數據全面對接的高職院校之一。
數據為源,全面推進數字化校園項目建設
1.健全體制機制,落實智慧校園建設規劃
“雙高計劃”實施以來,學校順應“互聯網+”教育新需求,按照“育人為本、統一規劃、資源共享、業務協同、數據治校”的建設思路,構建了“一站一廳五平臺兩中心”的智慧校園總體應用架構。
學校成立了以黨委書記和校長為雙組長的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研究出臺了《“智慧南信”建設行動計劃(2019—2022)》,并于2021年修訂為《“智慧南信”建設行動計劃(2021—2023)》,明確了智慧校園建設實施方案,確定了智慧校園基礎設施體系、智慧校園門戶、網上辦事大廳、“慧學南信”應用平臺、“平安南信”應用平臺、“綠色南信”應用平臺、“和諧南信”應用平臺、“數據南信”統一開放平臺等建設任務。根據建設任務的實際需求,學校相關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共同組成了建設工作組,負責建設工作的具體實施和推進。
2.夯實基礎,扎實開展校園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數據中心機房采用“微模塊”構架進行建設,實現核心業務機房和托管業務機房各自獨立分布式管理,機房內部動力環控系統采用近端制冷技術,在維持設備正常工作溫濕度基礎上大幅降低耗能,配備有完整的近端移動設備和遠程桌面數據機房監控管理平臺,保證技術人員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和處理運行風險事件。利用超融合平臺承載校內各項業務實現數據系統的獨立運行及多副本備份,保證了系統的易接入性和易擴充性,具有完善的模塊狀況監控與業務報警功能。通過與運營商合作,在全校范圍內完成了5G專網的部署工作,大幅提升了校內互聯數據的傳輸速度和支持的接入用戶數量。
學校數據中心機房占地面積230平方米,分為兩個模塊化機房,可容納標準服務器機架32臺,分別承擔校內核心業務和合作第三方托管系統,配有環境監控、模塊化UPS電源等應急運行保障系統。超融合平臺承載包括“馬上辦”服務大廳等225個校內核心業務及合作第三方托管系統,當前共有CPU計算資源843.64GHz,可分配內存總量6TB,存儲空間205TB。結合5G技術,學校已經完成校園內部無線網絡全覆蓋,實現GPON光網接入、Wi-Fi 6無線接入和IPv4/IPv6“雙?!苯尤?。全校范圍部署無線接入設備(AP)2800臺,其中教學區部署的高密度AP支持并發數大于100,校內骨干網帶寬40Gbps。同時學校與中國電信合作,共建5G應用示范基地。
3.服務為先,著力加強一體化服務平臺建設
學校著力實施全校范圍內的“一網通辦”建設,利用“微服務”構架建設“馬上辦”服務大廳,通過由學校主導制定業務系統的接入方法、數據交換方式和服務建設流程,實現了全校自建、外部采購系統在服務大廳的一站式接入,采用流程引擎替代煩瑣的代碼編寫,通過可視化流程定制,實現不需專業技術基礎的服務快速定制及投入使用。學校對校內使用中的系統進行整合,在門戶、認證等公共平臺建設基礎上,建成“馬上辦”服務大廳,完成辦公、教務、人事、學工、科研等核心業務系統的“服務化改造”。
當前“馬上辦”服務大廳集成各項業務系統入口34個,上線325項服務流程。從課表查詢、教務管理到各類審批、報修流程,均可通過“馬上辦”服務平臺進行對應操作、服務申請及進度追蹤,實現“一網通辦”,面向教師的事務流程平均辦理時間從2天縮短至3小時左右。開發和啟用基于移動端的辦事大廳,與桌面端“馬上辦”服務大廳數據共通,極大方便了師生校園生活。
4.多“源”匯聚,推動數據治理與數據治校
學校將“數據治?!弊鳛榇龠M信息化與教學、服務深度融合和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抓手,設計“基礎大數據、應用大數據、主題大數據”三層建設構架,制定數據標準,構筑業務體系和數據技術體系的聯系渠道,優化基礎數據存儲形式,形成數據資產,促進數據基礎整合;在數據中臺對存儲的業務數據基于應用領域進行分類,針對業務痛點開發各類數據應用,為學校的精細化管理提供支撐平臺;利用中臺構架低耦合性特點,有效應對應用場景的變化及增減情況,持續擴充對外數據服務,發揮數據價值;針對學校綜合治理、“雙高”建設、專業建設、校園安全等領域分別建立對應的主題數據畫像,形成對學校各項決策的數據支撐,逐步探索出一條自主化數據與信息化智能治校的新路徑。
學校數據中心維護的全量數據已集成入庫24個業務系統的原始數據,并建立對應基礎大數據,共計建立核心數據表1313張,數據總量超過3.2億條。學校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類數據共享服務,現已覆蓋31個校內業務系統,對接數據推送業務60余類,下轄ETL任務1800多項,對校內及校外第三方開放數據接口460個。數據的統一管理與分發,為了解學校運行狀態、做出管理決策提供了基本依據和判斷支撐。
基于各系統匯總的涉及教學、學工、科研等多類基礎大數據,學校完成“雙高”建設指標追蹤、關鍵項目預算執行、疫情防控、迎新大數據等在內的20多項專項數據應用的開發與應用工作,同時開展專業、學生、教師等10類主題數據畫像建設。借助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職業院校數據中臺對接工作,啟動“南信智慧大腦”建設,對數據進行橫向、縱向擴展,形成維度更全、粒度更細的綜合數據門戶,可實時反饋學校總體運行及教育教學、黨建思政等7個維度的關鍵運行數據,助力學校進一步實施數據治校。學校出臺《信息化數據資源管理辦法》,明確數據管理責任劃分、數據使用流程等數據流通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實現了強化校內數據資源的統一管理和質量控制,推動其科學配置和有效利用,發揮數據資源在學校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5.助推育人,促進專業建設范式改革
學校聚焦專業建設質量管理,緊扣八大關鍵質量環節,建立逐層細化、逐層支撐、一以貫之的人才培養目標鏈和標準鏈,再造建設流程,完善運行機制,構建質量閉環,實現教學的常態化持續改進。配套此項改革,學校自主開發了“OBE專業建設管理系統”,打造專業建設全流程管理支撐平臺,固化和保障各項機制、流程和規范的執行。
圍繞“流程固化,落實專業建設質量目標”“四重循環,保障專業建設質量診改”“決策輔助,促進專業建設質量提升”三大建設方向,學校對專業建設流程進行了系統性重構,強化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過程性監控和教學的及時改進,在“OBE專業建設管理系統”中利用“學習成果預設”“人培方案管理”“課程大綱維護”“課程教學實施”“課程成績管理”和“課程研討總結”六大模塊,實現多方協同管理的教學目標制定、教學過程實施與改進、教學成果評價等全體系教學過程的線上數字化運行;以單元教學目標、學期課程目標、專業畢業要求、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情況為依據,建立對四個階段質量達成的定期評價機制,形成質量閉環,同時通過質量評價分析存在的不足,及時反饋到目標改進和行為改進中,實現四個層面的質量持續改進;設計“學業畫像”“課程畫像”“專業畫像”三大應用數據畫像,通過數據的多維度分析和可視化呈現,清晰展現學生學業、課程教學和專業質量的發展狀況,借助數據分析模型,逐步實現輔助決策的作用。該系統實現了專業建設過程全面線上化、數據化和邏輯支撐,用信息技術提升專業質量,有效促進了全校專業的建設范式改革工作。
6.安全為基,堅決落實網絡安全保障
學校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工作,將信息化建設與網絡安全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學校落實等級保護2.0的相關要求,構建完備的網絡安全技術防護體系,在配備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Web應用防火墻、堡壘機和漏洞掃描系統等基礎上,部署異地備份系統,實現重要數據異地實時備份;部署態勢感知大數據平臺,加強網絡安全實時監測,做到系統可防可控。學校制定《網絡安全管理辦法》等制度,開展面向全體師生的網絡安全基礎知識培訓,提高個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識和法律意識。
協力并進,信息化建設成果顯著
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形成“大平臺、微服務、慧治理、助育人”的鮮明特色?!榜R上辦”服務大廳近三年年均響應服務流程申請550萬次;目前已有超過80%的部門和教學分院利用各類平臺進行決策和判斷,就業、專業建設、預算執行、“雙高”建設管理等大數據應用在各類校園應用場景中起到關鍵作用;在數據感知與匯聚的支撐下,“平安南信”“綠色南信”等主題數據應用正在優化建設,為智能決策與治理打下堅實基礎。
學校獲評“江蘇省智慧校園示范?!?、國家“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樣板校”,信息化建設案例先后入選《2021年教育管理信息化應用優秀案例集》、“2021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成果案例”和《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1)》。
■新時代 新職教 新征程(江蘇篇)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年4月18日 第6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