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芳華,弦歌不輟,在喜慶學校120華誕之際,連日來,南京林業大學舉辦了百廿校慶主題系列高峰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聚焦“雙碳”目標和林業高質量發展等展開研討,以實際行動服務國家戰略實施...
百廿芳華,弦歌不輟,在喜慶學校120華誕之際,連日來,南京林業大學舉辦了百廿校慶主題系列高峰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聚焦“雙碳”目標和林業高質量發展等展開研討,以實際行動服務國家戰略實施,蓄力賦能綠色發展。
關注學科前沿:在服務國家戰略目標中擔當作為
實施“雙碳”戰略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更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校慶期間,南林大先后主辦了林產工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論壇、面向雙碳戰略的森林高質量發展論壇等,為實現“雙碳”目標積極建言獻策。
林產工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論壇由該校林業工程學部承辦,林產化學與材料國際創新高地和江蘇省林業資源高效加工利用協同創新中心協辦。論壇特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首席科學家、生物制品研究所主任Orlando Rojas教授、東北林業大學李堅院士、中國林科院林化所蔣劍春院士、西南林業大學副校長杜官本教授,分別圍繞“木質纖維素、木質素及農林加工剩余物的高效和循環利用”“木材科學覓尋前沿與走向未來”“創新生物質低碳技術,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刨花板工業技術進步回顧與展望”等作了主旨報告,分享林產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面向“雙碳”戰略的森林高質量發展論壇由林學院和生物與環境學院共同承辦。論壇特邀南京林業大學3位杰出校友——1982屆森林保護專業校友、北京林業大學原副校長駱有慶教授,1984屆林學專業校友、中組部國家特聘教授鄔榮領,1982屆林學專業校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葛頌作為嘉賓。
論壇上,駱有慶教授以“重大林業生物災害的遙感檢測技術研究”為題,以松材線蟲病和松切梢小蠹為例,分析介紹了遙感監測技術在林木病蟲害早期診斷和量化的可行性;鄔榮領教授以“Growth network: A statistical physics theory to wire all growth genes”為題,以胡楊耐鹽性研究為例,在發展跨學科的統計模型、解析復雜形狀遺傳結構與調控機理等方面進行了綜合報告;葛頌教授圍繞“林木的進化生物學研究——理論和實踐”,從進化生物學和林木遺傳資源、林木進化生物學研究的若干實例、林木遺傳資源研究的若干思考三個方面闡述了進化生物學在林業研究中的實踐與應用。
關注青年學者:讓青年科技工作者“挑大梁、當主角”
當前,青年科研人員在我國各項科技創新活動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為幫助他們盡快成長,逐步在科研工作中“挑大梁、當主角”,校慶期間,該校期刊部承辦了中國林業青年科學家論壇,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等百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交流思想、凝聚共識。
論壇設置了兩個主題:在“雙碳”背景下林業資源高值化利用暨林木生物質化學與材料青年紫金論壇上,來自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安徽農業大學以及南京林業大學的8位青年學者分別圍繞半纖維素高值化利用、林木芳香資源的光理化特性、木質素高值化利用、生物基響應性藥物載體等分享了自己的學術見解。
在“雙碳”背景下林業資源創新綠色發展論壇上,來自蘭州大學、中國科學與華南植物園、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四川大學、安徽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和南京林業大學的8位青年學者分別圍繞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遺傳學、生態學等層面,系統探討了干旱區森林生態、碳匯、生物多樣性、土壤修復、木本植物性別分化、木材形成、茶氨酸合成等學科前沿問題,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應用價值。
校慶特刊發布:傳播學術思想,引領科技創新
校慶期間,南京林業大學還舉辦了校慶特刊發布儀式,由該校主辦的三本期刊——《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林業工程學報》《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正式發布了百廿華誕校慶專刊。
此次發布的校慶特刊匯聚了國內外相關領域頂尖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通過舉辦主題論壇等形式為高水平期刊建設集思廣益。發布儀式上,三刊主編曹福亮院士、蔣劍春院士,副主編儲富祥研究員、施季森教授、李萍萍教授、葉建仁教授、尹佟明教授,金永燦教授,編委代表方炎明教授,中國林學會秘書長、特刊優秀作者代表陳幸良研究員,青年編委代表中國林科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王奎研究員,江蘇林業科學院何旭東研究員,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梁呈元研究員等共同上臺灌溉電子樹苗。在“3、2、1……”的倒數聲中,一棵棵小樹苗化為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盎然綠色,象征著南林科研團隊和辦刊團隊充分發揮學科資源和期刊資源優勢,以期培育更多一流科技期刊,服務學科建設和行業發展。
通訊員?方彥蘅?諶紅桃?黃潤州?國穎?莫弦豐?吳祝華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