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徐州市睢寧縣小麥大面積進入拔節期,記者31日從揚州大學農學院獲悉,該院“慧眼識麥”研究團隊技術人員格外忙碌,連日來每天云端聯系當地農戶,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監測分析小麥長勢,提供精準水...
疫情當前,徐州市睢寧縣小麥大面積進入拔節期,記者31日從揚州大學農學院獲悉,該院“慧眼識麥”研究團隊技術人員格外忙碌,連日來每天云端聯系當地農戶,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監測分析小麥長勢,提供精準水肥管理方案。
專業人員介紹,江蘇是小麥種植主要區域,品質難以區分、價格難以提升、銷路難以拓寬是麥農面臨的三大難題。揚大農學院朱新開教授說,“慧眼識麥”系統以無人機遙感監測技術為核心,利用模型分析進行小麥籽粒品質預測,生成品質分布圖,便于農戶進行針對性優麥生產。
范振云是當地種糧大戶,2021年起,他在“慧眼”團隊的指導下改良了小麥種植方式,利用遙感衛星、無人機等設備和數據,進行土壤情況調查、小麥長勢健康診斷和產量品質預測,“智慧化”開展小麥種植。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范振云測算,以前自己每年生產投入要10多萬元,收益20余萬元;現在投入下降了一半,收益卻提升了20%左右。
據悉,在“慧眼”系統的牽線搭橋下,睢寧縣50多家家庭農場、合作社和涉農企業簽訂了產銷合作協議,大幅提升了當地優質專用小麥規模化種植面積及產量,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規模化種植帶,還大大加強了產銷對接,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
“疫情防控給春耕農事作業帶來了一定影響,但通過‘慧眼’系統的大力推廣,農民足不出戶就能掌握種植情況。我們也能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情況下,開展春耕指導。”睢寧縣農業農村局推廣研究員李振宏說,這個系統幫地方農技人員解決了大問題。
記者了解到,該研究團隊正加大人工智能與遙感技術的融合研發,進一步提高數據處理效率。團隊指導老師,揚大農學院副教授劉濤表示,通過推動農業信息化技術規模化、體系化發展,讓農業從“靠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變,讓農業更智慧。
校對 徐珩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