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舉行2025年本科生畢業典禮,校長李路明在題為《鑒往知來,智啟新程》的發言中寄語學生,要主動擁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集中涌現和全面賦能的時代,用創新精神塑造未來,以人文精神把...
■ 稍加梳理今年高校畢業季的校長致辭,可以發現一個鮮明的共性——校長們紛紛聚焦人工智能時代
■ 從“技術賦能”到“倫理護航”,從“學科破壁”到“人文回歸”,擁抱時代賦予的使命,敢于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這是新時代青年的風采
近日,清華大學舉行2025年本科生畢業典禮,校長李路明在題為《鑒往知來,智啟新程》的發言中寄語學生,要主動擁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集中涌現和全面賦能的時代,用創新精神塑造未來,以人文精神把穩方向。
稍加梳理今年高校畢業季的校長致辭,可以發現一個鮮明的共性——校長們紛紛聚焦人工智能時代。從“AI不僅不會削弱專業價值,反而能極大釋放人類創造力”,到“在AI的加持下,不斷優化自身學習算法”,再到“相信你們一定能通過拼搏與奮斗,去迎接智能時代、引領智能時代”。這些致辭有溫度也有高度,對學生滿懷期待,希望他們在人工智能時代大有作為,深刻把握創新規律、敏銳洞察創新機遇、積極培育創新品質。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最大擁有國,發展成就斐然,很多技術已處于領跑地位。今年被稱為“AI終端應用爆發元年”,AI熱度升溫。在這種背景中,很多高校校長在畢業致辭中談論這一話題,實屬順理成章。
有觀點認為,在AI時代,要么與AI同進化,要么被AI邊緣化。面對新技術潮涌的時代趨勢,唯有心中有“數”、順“勢”而為、乘“智”而上,才能更有作為。在AI時代做奮發有為的創新者,這是畢業生的時代選擇。那么,新時代青年從校長們的致辭中,能夠汲取哪些智慧力量?
其一,積極擁抱AI時代。AI發展離不開創新、創造,而青年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也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在最需要創新的領域,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賽道,扎根深耕,勇于創新,將有事半功倍之效。當然,創新之路不可能平坦如砥,而是充滿曲折和風險,為此需要青年耐得住寂寞。正如有校長所稱,“只有保持追求真理的熱忱、不畏艱險的勇氣、百折不撓的意志,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其二,理性看待我國AI發展。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工作部署,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整體性、系統性躍升。然而,在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我國還存在短板弱項。由此看來,我國AI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每個新時代青年都有理由自豪,但是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而要保持清醒,爭取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成就。
對待AI也要保持全面客觀,既不能弱化AI,也不能神化AI;既要看到AI帶來的機遇,也要看到AI帶來的風險。正如有校長所稱,“人類歷史上,強大技術的運用常常給社會公平、倫理與公共利益帶來巨大的挑戰。面對AI,你們能否堅持獨立思考,能否堅守良知底線,將決定技術的應用是否向善。”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科技向善,多想想“科技為誰而生”,多深究“數據背后的人”,才能在AI時代抵達新境界。
其三,把握AI帶來的啟示。近些年,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超千萬,不可能每名畢業生都從事AI領域。但是,AI發展卻為每名畢業生提供啟示。有校長寄語,“面對這場深刻的技術革命,我們更當秉持開放包容之心,日新不輟、與時俱進,在變化中汲取改造世界的力量”“在AI時代的‘恒’與‘變’中,以立人立世之‘道’駕馭創新創造之‘術’,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征程中,奮力書寫絢麗的青春華章”。應該說,每個領域都面臨“恒”與“變”、“道”與“術”的考驗。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在守正中創新,在永恒中應變,才能在崗位上取得成就,實現出彩人生。
在畢業典禮上,還有大學校長分享了關于算法、數據和算力帶來的人生成長新思考,并送給學生三份“錦囊”——“算法錦囊”“數據錦囊”“算力錦囊”。其實,每位校長的致辭都是“錦囊”,每個“錦囊”都能在人生路上派上用場,關鍵是如何用好“錦囊”。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新時代青年置身于AI時代的浪潮,擁有難得的機遇,也擁有廣闊的舞臺。從“技術賦能”到“倫理護航”,從“學科破壁”到“人文回歸”,擁抱時代賦予的使命,敢于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這是新時代青年的風采。做負責任的行動者,在奮斗中奔赴山海,人生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征程上,必能綻放光芒。
(作者:王石川,系媒體評論員)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