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高校不斷完善“強基計劃”的招生與培養方式。招生方面,新增前沿與交叉學科;新增“單科突破”政策,同時淡化對學科競賽者的優待;改變高校考核時間,部分大學將校考提前至高考出分前,提高特...
【專家視點】
作者:余秀蘭(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朱德玲(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強基計劃”自2020年試點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各高校不斷完善“強基計劃”的招生與培養方式。招生方面,新增前沿與交叉學科;新增“單科突破”政策,同時淡化對學科競賽者的優待;改變高校考核時間,部分大學將校考提前至高考出分前,提高特長生的選拔比率。培養方面,探索交叉學科、跨學科培養,在強化基礎的前提下,引導銜接關鍵和前沿領域。同時,“強基計劃”也遇到一些新問題,需要不斷改進與完善。
選才:甄別志趣能力,避免功利化報考
“強基計劃”旨在招收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學生進行專門培養,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后備人才。試點以來,“強基計劃”努力達成人才選拔目標。筆者研究發現,“強基計劃”成功選拔出了一批對專業有較深理解,并在創新潛質尤其是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上表現突出的學生。但也遇到一些問題,如強基專業常被視為“冷門專業”,部分學生報考“強基計劃”是因為分數不夠理想、抱著試圖通過“強基計劃”上名校的功利性心態,是一種策略性甚至投機性選擇,而非出于對基礎學科的真正興趣,這顯然與“強基計劃”選拔真正有志于基礎學科研究的拔尖人才的初衷存在偏差。
為解決這些問題,第一,要加強對“強基計劃”的宣傳、解釋,既不能把強基專業等同于冷門專業,也不能過度夸大其資源優勢,要引導家長與學生理性選擇。同時,高校設置的強基專業也要破除冷門專業的刻板印象,對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予以更多關注。第二,補齊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短板,在高中階段即開始關注那些在基礎學科領域展現出天賦并有志于為國家重大戰略事業貢獻力量的學生,針對性地為這些學生提供基礎學科的先修教育,盡早引導與激發他們對基礎學科的興趣和認同感。第三,完善招生考試方案,努力識別在某個特定學科或領域具有天賦但高考成績不夠突出的“偏才”“怪才”。比如,2025年部分高校取消了專門針對競賽獲獎生的破格入圍政策,但也有研究發現,不少競賽型強基生在學業及志趣方面表現更好。因而,除了“單科突破”和“競賽突破”之外,還須探索可以更好地識別特長生的方式方法。
育才:提升興趣、轉換學習方式,防范學習適應不良
強基生享有一流的師資、充分的科研參與機會,特別是“本—碩—博”貫通式培養,這些都使得他們能更好地投入科研探索而無需為績點焦慮,幫助其科研能力得到顯著提升。一位曾獨立發表過SCI論文的強基生提到:“科研參與對我來講意義非常大。在大膽試錯中我發現,推陳出新的方法促成了實驗成功和論文發表。這些寶貴的經歷不僅增強了我的自信心,還為我未來的學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部分強基生在專業興趣及學習方式方面仍有不足。專業興趣是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重要基礎動力,但強基生不僅有可能由于功利性報考而缺乏專業興趣,也有可能在學習過程中喪失興趣。筆者調研發現,一些強基生的專業興趣衰退不是一次性發生的,而是呈現漸進式特征。許多強基生在入學初期對科研滿懷憧憬與熱情,然而,隨著學習的深入,部分學生逐漸感受到學科發展前景不確定、學業挑戰度過高、學校有效支持不足等問題,并對自身創造性天賦有所懷疑,因而對基礎學科產生了消極認知。伴隨這些消極反饋的累積,他們逐漸萌生“不愿做學術”和“不能做學術”的抵觸情緒,最終選擇退出基礎學科。基于此,筆者建議,應建立多階段、長周期的興趣追蹤與潛能研判機制,在學生興趣消退初期、中期及時采取干預措施,一方面通過提升基礎學科本身的價值增加吸引力,另一方面通過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及生涯輔導、心理咨詢等增強其積極自我認知與情感體驗。
同時,學習方式不適應是影響強基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筆者調研發現,部分強基生在高中應試學習方式的影響下,習慣于被動獲取與記憶知識,依賴現有書本知識解決問題,而不擅長探索或創造新的解決方案,是一種“知識占有型”而非“知識創造型”學習。有受訪學生提到:“開始時最不適應的就是老師一直在提問題,那些問題每一個都讓我難以回答。”要轉變強基生學習方式,首先,應設置反常與矛盾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知到以往的知識經驗在面臨新問題情境時可能完全失靈。其次,要激發學生參與高階思維和解決新問題的創新動力。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有意識“以問啟思”,引導學生關注研究前沿以及那些缺乏明確解決方案或“正確答案”的問題,創造可能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場景”,引導其反思過去學習方式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提供前沿的學術講座、科研參與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創新性地思考與解決問題。
“容”才:完善動態分流機制,減少對發展的限制
我國自開始在全國試點高校開展“強基計劃”時,就要求各高校在實施過程中建立科學化、多階段的動態進出機制。然而在實際試點中我們看到,部分高校動態分流機制的靈活性較差,強基生不允許轉專業,“本—碩—博”貫通式培養也多局限于本專業,不能跨專業更不能跨校。在“轉入”方面,多數試點高校在討論選拔補入環節時都強調“轉入專業需有空額”“補充名額不得超過轉出學生總數”等,使得補入環節受制于分流退出的結果。這些不僅限制了強基生在成長過程中多樣化探索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在未來多學科和跨學科專業領域中的學習乃至長遠發展。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從“強基計劃”中退出的學生,不僅有適應不良的,也有想轉換專業的,還有覺得所在學校與專業不能滿足其發展需求的。
因此,未來“強基計劃”需要提供更多樣的選擇與發展機會。目前,有些高校已開始探索跨學科雙學位項目,如清華大學在未央書院、探微書院、行健書院三大學院按照理工雙學士學位培養,學生在基礎學科深厚積淀的支撐下,自主申請選擇工科銜接方向。有些高校開始探索與其他專業交叉培養,如北京理工大學2025年六個強基專業中三個專業有兩套培養方案,其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分別依托數學與統計學院和自動化學院進行培養,給予了學生更多選擇機會。此外,在轉入轉出方面,也需要探索更多靈活機制。比如,允許轉入學校其他相關強基專業;放寬二次選拔的限制,吸收對于基礎學科有濃厚興趣且有學術潛力的學生;探索強基生的跨校轉段等方式,為強基生提供更加包容的成長環境。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7日 13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