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19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筆試(俗成“國考”筆試)在全國各地展開。此次“國考”體現出計劃招錄人數下降、基層導向突出等新趨勢,這些新趨勢背后體現了怎樣的變化?
12月2日,在南京林業大學考點,“國考”考生排隊進入考場。 (圖據新華網)
12月2日,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19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筆試(俗成“國考”筆試)在全國各地展開。此次“國考”體現出計劃招錄人數下降、基層導向突出等新趨勢,這些新趨勢背后體現了怎樣的變化?
招錄人數下降,體現機構改革
近十年來,“國考”計劃招錄人數雖有一些波動,但整體保持了上升趨勢,從2008年計劃招錄1.37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2.8萬人。然而,2019年“國考”計劃招錄規模大幅減少至1.45萬人,較2018年下降了近一半,更是近十年來招錄人數最少的一次。
為什么會出現“國考”計劃招錄人數下降的情況?這與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密切相關。近年來,一些政府機構編制把口不嚴,存在超編進人的現象,財政供養人員過多,造成行政管理費用支出負擔。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機構編制法定化”,其中就包括對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等進行明確的限定規范。2018年全國兩會上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隨后展開的各層級政府機構改革中,都有對規范編制的著墨。以11月份公布的銀保監會“三定”方案為例,銀保監會共有事業編制925名,縮編100余人。
由此可見,在新一輪改革推進黨政機構規模收縮、同質化部門合并或聯署辦公的背景下,“國考”計劃招錄人數下降實屬情理之中。
那么,公務員縮編會成為日后的趨勢嗎?目前,政府機構改革仍有一定的空間,公務員隊伍規模精簡也還有余地,當前改革中人員冗余的現象也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消化。同時,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科技手段的使用也將對政府治理職能的優化帶來重大變革的契機,部分常規公務未來完全可以依托網絡實現智能化管理。可以預見未來公務員隊伍的規模仍有下降趨勢。
基層導向突出,平衡隊伍結構
通過招考目錄可以發現,2019年“國考”要求筆試加試專業科目的職位為2126個,占總職位數的22%,無論涉及專業加試的崗位數和應考人數都比2018年有所增加。這說明“國考”對于考生專業性的要求正在提高,“專崗專人”將成為“國考”的新趨勢。
此外,國家公務員局在談及2019年度“國考”的主要特點時還指出,要“堅持基層導向”。這主要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省級以上黨政機關錄用公務員,除部分特殊職位和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外,全部招錄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一是市(地)級及以下機構職位以招錄應屆高校畢業生為主。重視基層,注重引導優秀人才到基層建功立業,還體現在了“國考”申論考題中。有參加2019年“國考”的考生透露,申論主題聚焦“三農”及“脫貧攻堅”,考題涉及農村的經濟扶貧與黨建等話題。
之所以會出現“國考”選拔的基層傾向,是因為當前公務員隊伍還存在結構不平衡現象。相對于中央、省級以及地級市的公務員隊伍,基層公務員的數量偏少。現在普遍提倡公務員到地方掛職鍛煉,“國考”環節堅持基層導向,符合國家強化基層公務員隊伍建設的大方向。未來,具有專業技能、素質優秀、基層經驗豐富的考生必將會在“國考”中更具競爭力。
報考更重理性,就業更加多元
通過觀察近年來公務員棄考人數發現,每年棄考人數都超過3成,2019年“國考”的棄考人數約有45萬人。雖然棄考原因各種各樣,但也至少反映了人們認知的變化:公務員不再是就業的必選項。由于工作環境、待遇、前景穩定,公務員曾是人們心中的“鐵飯碗”,但近年來,隨著社會更加多元化,人們有了愈加多樣化的就業選擇。
尤其是近年來反腐工作的深入開展、行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打消了一些盲目報考公務員的想法——當公務員不要追求“升官發財”,公務員的紀律要求比其他工作更加嚴格。只有對公務員的崗位需求、繁重工作、神圣使命有清晰認識,才適合報考公務員。
如今,在市場經濟發展、人才流動性增強的背景下,很多企業提高待遇、籠絡人才,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逐年提升。有理由相信,未來隨著就業的選擇越來越豐富、市場經濟體制越來越健全,“國考熱”會更趨于理性。(人民日報海外網 吳正丹)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為本文提供智力支持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