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基二〔2016〕4號)和《省教育廳關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蘇...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基二〔2016〕4號)和《省教育廳關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蘇教基〔2019〕4號)文件要求,切實做好2019年初中畢業升學考試及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工作,制定《2019年南通市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工作意見》。
01、今年中等學校考試招生政策有何變化?
今年,我市中招政策在貫徹落實教育部和省教育廳有關要求的同時,保持相對穩定,在考試科目、科目分值、閱卷評卷、加分政策、推薦生政策和志愿批次等方面均保持不變,只在考試時間、招生錄取等具體實施環節作了一些微調和完善。
02、學業科目考試何時進行?
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等文化科目考試的時間為6月16日、17日、18日三天。英語科目的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已于4月27-28日舉行。體育與健康考試于5月中旬前組織完成。
03、考生志愿如何填報?
中考志愿填報工作由全市統一組織,由南通市教育考試院具體組織實施,于6月5日前完成網上統一填報。高職、中職類未完成招生計劃的,在7月20日至24日另行安排一次征求志愿填報。
04、志愿填報批次如何設置?
今年,志愿錄取批次仍設置提前批次、第一批次、第二批次和第三批次等四個批次。提前批次為鄉村教師定向師范生和現代職教體系“3+4”試點項目招生。第一批次為普通高中(含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招生。第二批次為師范類(含藝體)統招生、五年制高職、高技、現代職教體系“3+3”試點項目、中職對口單招等高職類招生。第三批次為中職(中技)學校注冊入學。
05、招生錄取時對綜合素質評價有何要求?
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包括六項指標:①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②交流與合作;③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④運動與健康;⑤審美與表現;⑥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鄉村教師定向師范生、熱點普通高中推薦生招生錄取綜合素質評價必備條件為:①、②兩項指標達到合格,③、④、⑤、⑥四項指標中至少有兩項達到A級,其余指標不低于B級。
普通高中招生錄取綜合素質評價必備條件為:①、②兩項指標達到合格;③、④、⑤、⑥四項指標中至少有兩項達到B級,其余指標不低于C級。
普通高中自主招生錄取綜合素質評價必備條件為:與招生學校特色相對應的綜合素質評價項目的等級為A,其余項目的等級必須達到普通高中招生錄取的要求。
職業類學校招生錄取綜合素質評價必備條件為:①、②兩項指標達到合格;③、④、⑤、⑥四項指標至少有三項不低于C級。
普通高中和職業類學校招生在以上條件基礎上可另行提出相應的錄取等級要求。
06、熱點普通高中推薦生政策有無變化?
今年,我市熱點普通高中招生政策沒有變化,繼續按不低于70%的招生計劃確定推薦生。根據當地初中畢業生源數,按比例將推薦生計劃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學校。各初中學校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實行實名推薦。熱點普通高中推薦生具體實施(錄取)辦法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市區熱點普通高中推薦生實施辦法由市教育局制定。
07、南通中學、南通一中創新實驗班何時招生?
為擴大普通高中學校招生自主權,鼓勵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今年,南通中學、南通一中繼續實施創新實驗班招生,兩校招生計劃各80人。2019年5月6日起報名,5月中旬由招生學校組織測試,具體招生簡章屆時詳見招生學校網站。
08、今年招生錄取照顧政策有無變化?
根據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及省相關部門文件規定,符合相關條件考生可以享受加分投檔或優先錄取政策,照顧政策與往年未有變化。
09、國際化教育實驗班招生如何進行?
民辦高中國際化教育實驗班經批準備案,可在全市范圍內組織招生,按公布的招生簡章組織實施,在普通高中第一小批錄取,被錄取的考生不得參與其它批次的招生錄取。市外民辦普通高中到我市招生須按規定4月底前將招生計劃報南通市教育局備案,并納入我市招生計劃。
10、錄取工作何時進行?
錄取分兩段進行,6月28日至7月8日依次完成提前批次、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第三批次錄取,7月25日至30日完成職業類征求志愿錄取。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