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家長,都對每一代的小孩子憂心忡忡:70年代的家長,擔心孩子看黃色手抄本;80年代的家長,擔心孩子看武俠小說;90年代的家長,擔心孩子進游戲廳;新世紀初的家長,擔心孩子上網;現在的家長,擔心...
01、歷史經驗遠遠不夠了
每一代家長,都對每一代的小孩子憂心忡忡:70年代的家長,擔心孩子看黃色手抄本;80年代的家長,擔心孩子看武俠小說;90年代的家長,擔心孩子進游戲廳;新世紀初的家長,擔心孩子上網;現在的家長,擔心孩子玩手機。
回過頭看,上述擔憂似乎顯得多余。70年代的那些孩子,并不見得流氓更多;80年代的那些武俠少說,有的后來成了殿堂級經典;90年代的孩子,并沒有因為玩游戲發生普遍的不務正業;世紀初在電腦上廢寢忘食的年輕人,聰明才智正在迸發。
但是,這不能從邏輯上推出,現在正在玩手機的孩子,不會也像前面的幾代人一樣,幸免于新潮流的傷害。
圖/圖蟲創意
正如我在不同場合反復說過的那樣,今天的手機,不是10年前的那個手機,而是集10年前的PC、手提、移動電話、固定電話、導航儀、短信、QQ、msn、照相機、攝錄機、游戲機、報紙、雜志、圖書館、收音機、電視機、碟片、軟硬盤、影碟機、影院、計算器、錢包、自動取款機、小賣鋪、大賣場等等于一身的智能終端。
前幾代人沉迷的那些手抄本、武俠小說、游戲廳、上網之類,與現在的智能手機相比,“土得掉渣”都不足以形容它們的初級與低端。
自從智能手機出現以來,我們越來越不能把它與歷代新潮流相比附。手機,除了是功能越來越強大無邊的智能終端,它的普及程度,此前歷代新潮流——手抄本、武俠小說、游戲和PC上網均無法望其項背。
在中國,手機在成年人中基本達到人手一部,中國社會科學院(CASS)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顯示,超過64%的小學生擁有自己的手機。中學生的手機擁有比例更高。試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何曾有過半數以上的小學生書包里有手抄本、武俠小說?
所以,采用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那些潮流并沒有影響到孩子成長,來論證今天手機也將不會有什么影響,是一種不完全歸納,理由很不充分。
歷史經驗不足以論證當下的合理性。
02、手機是高深知識的敵人,
2009年,智能手機正式登陸中國大陸。
10年來,被智能手機摧毀、摧殘或重塑的行業和產業有:零售業、傳統媒體、固定電話、餐飲業、交通出行、票務、金融等等。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巴掌大的工具能夠在數年之間,如此強力地影響和顛覆著社會經濟結構,更重要的是,它是如此簡單易學,如此傻瓜型,甚至連文盲都可以運用自如。
但是,具有如此強大功能的一個工具,現在卻完全掌握在一個心智尚未發育完全,并沒有完全民事和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手里,這合適嗎?
圖/圖蟲創意
至少在如下六個方面,智能手機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是負面的:
第一,由于內容足夠豐富,大部分未成年人玩手機,都有遏制不住的興趣,這種興趣,遠遠超過手抄本、武俠小說和游戲機。與前者相比,后者真是太小眾了。
我并不否認有少部分未成年人有高度的自控能力,但不能因為有少部分人沒有因為吸毒上癮就認為所有人都可以去試一試。
第二,從手機使用者的初衷來看,絕大多數人拿起手機,只是為了休閑娛樂,消磨時間。未成年人的休息娛樂很重要,但為什么一定需要手機?
第三,從手機應用的開發者來說,一款產品的成敗,主要甚至唯一的評價標準,就是駐留時間。駐留時間越長,表明該款應用越成功。
因此,為了吸引用戶盡量多地使用,開發者想盡一切辦法,從心理活動、使用習慣、時間安排等等,能想到和不能想到的方面,透徹研究用戶。
一句話,就是做到了比你自己還了解你。
第四,從知識學習的角度來說,書本知識與手機提供的零碎知識是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知識。
當代書本知識,是人類數千年以來逐漸形成的體系化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書本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很艱苦的,某些部類的知識,甚至讓人產生很無聊的感覺,它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和領會,融會貫通,才能豁然開朗。
而手機所帶來的知識,不僅零碎,而且輕快,淺表,以不給人增加額外負擔為前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反對書本知識的。
第五,即便使用手機來完成學習,但由于內容切換非常簡便,所以,絕大多數的使用者,在手機上遇到學習難題后,往往缺乏進一步探究的動力,而是很快說服自己,轉移去看輕松內容,不知不覺浪費大量時間。
據我的有限觀察,只要是布置在手機或者IPAD上的作業,使用者在完成作業之后,并不會放下IPAD,而是馬上轉移去看輕松的內容。
第六,系統的書本知識的學習,是有一定強制性的,譬如上課和作業的安排,考試制度等等,但由于手機具有強大的社交功能,所以對未成年人來說,一旦用上手機,人在課堂,心在天涯的情況比比皆是,作業抄襲輕而易舉,學習的強制性讓位于遠隔千山萬水的精彩。
基于上述六點(甚至還不止),未成年人手機上癮,遠比歷代新潮流引起的上癮,要寬廣、隱蔽。
03、毒販不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吸毒,
硅谷精英們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沉迷手機
2018年10月底,《紐約時報》刊登一篇文章;“‘手機里的惡魔?’硅谷父母對電子產品說不”,文章提到:
——對一件東西愈了解往往就愈警惕。技術專家們知道手機的運作原理,所以許多人拿定主意,不讓自己的孩子靠近手機。有一種謹慎的態度一直在發酵,如今這種態度變成了地區性共識:屏幕作為學習工具的好處被夸大了,上癮和阻礙孩子發育的風險似乎很高。如今硅谷爭論的是,接觸手機到什么程度是合適的。
——曾在Facebook擔任行政助理,如今在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慈善機構“陳-扎克伯格行動”(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任職的阿西納·查瓦里亞(Athena Chavarria)說:“我深信我們的手機里有惡魔,并且這個惡魔正在對我們的孩子造成傷害?!?/p>
圖/圖蟲創意
——對于在科技業長期擔任領導人的人士來說,看著這些他們打造的工具對自己孩子的影響,感覺就像是對他們生活和工作的一種報應。
——蘋果(Apple)CEO蒂姆·庫克(Tim Cook)今年早些時候表示,他不會讓自己的侄子上社交網絡。比爾·蓋茨(Bill Gates)禁止他的孩子在十幾歲之前用手機,而梅琳達·蓋茨(Melinda Gates)曾寫道,她希望他們可以再晚一些給孩子手機。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不會讓自己年幼的孩子靠近iPad。
——在硅谷工作的Greylock Partners公司風險投資人約翰·利利(John Lilly)表示,他試圖幫助自己13歲的兒子理解,他受到了那些打造這些科技產品的人的操縱。利利曾是摩斯拉(Mozilla)的前CEO。
“我盡力告訴他,有人專門寫代碼,就是為了讓你有這種感受——我在試圖幫他理解這些東西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這些東西其中的價值觀,以及為了創造出這種感覺,人們都做了什么,”利利說?!八姆磻?,‘我只想花20美元,拿到《堡壘之夜》(Fortnite)的皮膚’?!?/p>
——科技業還有一些人,不同意屏幕很危險的觀點。32歲的杰森·托夫(Jason Toff)曾運營視頻平臺Vine,如今是谷歌的員工,他會讓自己三歲的兒子玩iPad。在他看來,iPad和一本書沒什么差別。這種觀點在他的科技業同行那里不怎么受歡迎,以至于他覺得現在這是“一種不光彩的感覺”。他說,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看了很多電視?!拔矣X得我最后也沒什么問題,”托夫表示。
在全球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研發中心,那些資深的互聯網和手機巨頭們想盡一切辦法,讓人們多用,最好是沉迷于手機。
但是在對待自己的子女使用手機時,他們暴露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販毒的不吸毒,沒有一個毒販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吸毒,他們只會把毒品賣給別人家的孩子。
04、限制乃至禁止中小學生使用手機,
正在成為全球性的潮流
有鑒于此,不少國家已經出臺法規,對未成年人使用手機做出限制,以下來自人民日報及新華社的報道稱:
——意大利是歐洲第一個禁止學生上課時使用手機的國家,早在2007年就頒布了一道全國禁令,一旦發現學生在校違規使用手機,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校方可視情節輕重,對學生處以沒收手機或取消期末考試資格等懲罰。
——希臘教育部2018年宣布,將禁止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使用電話及其他電子設備,尤其是可以處理圖形圖像和聲音的設備。
——英國教育標準局前首席執行官邁克爾·威爾肖表示,英國的“手機禁令”已推廣到大多數中小學校。根據英國教育部的數據,目前英格蘭地區已有95%的學校實行了類似禁令。
圖/圖蟲創意
——比利時那慕爾市普羅維登斯中學負責人告訴人民日報記者,原則上學校不允許學生帶手機進學校,但經常會有一些特殊情況,如學生在校突然生病需要給父母打電話,所以只要學生上課和考試期間保持關機狀態,學校不會過多干涉。
——法國國民議會2018年表決通過關于禁止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的法案。按照新規,在校學生無論在課堂還是課外活動時均不得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各種有上網功能的通信設備,除非是出于教學需要,或是在條例中明文規定可以使用的地點。法案適用于所有幼兒園、小學和初中,覆蓋3歲至15歲的學生,并將于今年9月開學時正式生效。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政府13日宣布,從2019年起,該州的公立小學將全面禁止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以減少對正常課堂秩序的干擾和網絡欺凌。
在中國,一些地方的學校已經明確禁止學生使用手機:
——梨視頻的報道稱,2018年年底,湖南湘潭市教育局發布“禁機令”,禁止全市中小學生在校內使用智能手機和個人平板電腦,用于通話的非智能手機和兒童手表經學生家長向學校申請并獲得批準后,學生可以在中午和下午放學后開機使用。
——很多學校為了防止學生玩手機,而實行禁止學生帶手機的規定,為此學生與老師斗智斗勇。2019年1月初,在海南發生一件事故,一名初二學生為給手機充電從教學樓摔下墜亡。同樣是梨視頻的報道稱,江西萍鄉一所中學為打造“零手機”校園,3個月查獲了學生67部手機。其中,有一位學生為逃避檢查,用iPhone8新機換了3臺舊手機。
對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的限制乃至禁止,正在成為全球性的潮流。
05、禁手機與禁煙、禁酒,
難道有什么不同嗎?
對未成年人尤其是15歲以下青少年使用手機做出禁止性規定的另外兩條反對意見,一是你無法禁止,就不必要禁止;二是此乃個人自由,他人無權干涉。
我認為,這兩條理由都是站不住腳的。
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首先傳達的是一種價值觀,譬如法律規定“不可殺人”首先傳達的就是一種價值觀。但所有法治國家,都在發生兇殺案,而我們并不能因為有了兇殺案,就認為我們應該取消“不可殺人”的條款。
同理,向未成年人銷售酒類和煙草也是明令禁止的,但是青少年偷著抽煙喝酒的不在少數,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取消這一法律條款。如果未成年人的身體無法承受煙和酒,那么他們的精神發育程度同樣無法消受功能無比強大的手機。
圖/圖蟲創意
至于說到個人自由,首先須知,自由意味著責任,不承擔責任的自由,不是自由,是任性。
而顯然,一個未成年人,是獨自擔負不起他們自己關于未來以及對他人的責任的,否則不存在監護人一說。
從這層意義上,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機,更多是對監護人說的。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