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藝術學院戲曲與曲藝學院“梨園青年”社會實踐團赴濟寧市金鄉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系列活動,以行動踐行文化使命、助力鄉村振興,充分展現了戲曲學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
山東藝術學院戲曲與曲藝學院“梨園青年”社會實踐團赴濟寧市金鄉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系列活動,以行動踐行文化使命、助力鄉村振興,充分展現了戲曲學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沂蒙精神永流傳
活動中,“梨園青年”志愿宣講團成員深入講解了沂蒙精神,金鄉縣實驗小學120余名小學生聆聽。在宣講中,志愿者將紅色故事融入戲曲藝術,以生動講解傳遞信仰力量。志愿者表演了呂劇經典劇目《紅嫂》唱段,用婉轉的唱腔訴說著沂蒙山區的軍民魚水情,將紅色基因深植在孩子們的心間。
戲曲支教亮點多
青年教師帶領6名學生志愿者指導金鄉縣實驗小學排練原創京劇《京韻古詩·四季》。師生提前熟悉節目內容,根據生旦凈丑行當分組教學,從基礎唱腔到身段造型,在原有基礎上耐心拆解、反復示范,使孩子們對劇目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明顯的提升。
臉譜彩繪趣童真
志愿者們走進課堂,為孩子們普及戲曲傳統專業知識,并開展戲曲臉譜及撥浪鼓彩繪。從戲曲起源到行當分類,從程式化動作再到戲曲美學,他們用趣味講解和現場演示,帶領孩子們走進戲曲藝術的大門。創作過程中,志愿者從旁協助,耐心講解臉譜的色彩寓意;孩子們執筆創作,在白色臉譜、撥浪鼓上勾勒油彩,紅的忠勇、黑的剛正……一筆一畫繪出戲曲角色靈魂,在童真創意中讓傳統手工成為連接戲曲文化的橋梁。
非遺劇團拓視野
四平調劇團表演了原創小戲《鄰里紛爭》。該戲以生活化的情節、生動的表演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贏得了觀眾一致好評。戲曲與曲藝學院師生們與劇團成員圍繞原創小戲的故事情節、表演形式、伴奏配器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圍繞戲曲人才培養、藝術實踐、用人需求展開交流。
王杰精神強信念
在王杰烈士紀念館,跟隨講解員的講解,通過一件件實物和一幅幅圖片,師生深入了解了王杰從普通戰士成長為英雄典范的歷程。他在日記中寫下的“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等經典名句,字字鏗鏘,直擊心靈,讓在場師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送戲下鄉踐使命
在金鄉縣文化館,“梨園青年”社會實踐團用藝術豐富文化生活,助力鄉村振興。演出在《戲曲身韻——折扇組合》中拉開序幕,展示了傳統戲曲的身韻之美。器樂合奏《迎春》《夜深沉》呈現了歡騰喜慶與生機盎然的情景,展現傳統音樂魅力;京劇《黛諾》《紅燈記》《卜算子·詠梅》唱響了革命群眾在困境中百折不撓的精神和高潔的品格;快板《升國旗》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國旗的熱愛。呂劇《井臺會》《搬窯》、京劇《蘇三起解》《金玉奴》用悠揚婉轉的戲腔唱出了古代婦女的悲情遭遇;京劇《賣水》用俏皮的動作和歡快的唱腔,盡顯花旦表演魅力;京劇《報燈名》通過文丑念白形式,展現了傳統戲曲文化趣味;京劇《鍘美案》包拯剛正不阿,《楊門女將》唱腔滄桑豪邁;京劇《四郎探母》則通過二人對唱,講述了楊四郎在宋遼交戰背景下渴望探母的急迫心情;京歌《唱支山歌給黨聽》大合唱,表達出戲曲師生對黨的熱愛與感恩之情。
來源:山東藝術學院戲曲與曲藝學院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