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慶師范學院的鐵人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思政課堂上,學生們正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站”在20世紀60年代的大慶油田薩爾圖車站,思考著鐵人王進喜當年遇到的難題。“把鉆機拆解再搬運”“等起重機器來了再說...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胡沛然
60噸重的石油鉆機,在沒有起重設備的情況下怎么搬運到指定地點?
在大慶師范學院的鐵人精神及其時代價值思政課堂上,學生們正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站”在20世紀60年代的大慶油田薩爾圖車站,思考著鐵人王進喜當年遇到的難題。“把鉆機拆解再搬運”“等起重機器來了再說”……
“大家討論了半天,發現還是得靠鐵人當時的‘土辦法’。”物聯網專業的學生趙晗感慨,沉浸式的思政課,讓自己有機會身臨其境地體會到當時的艱苦環境。
“我們通過實踐教學、虛擬仿真教學的方式,打造沉浸式的育人場景,讓思政課從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小課堂變成學生主體式的實踐大課堂,增強了課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大慶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馬吉芬介紹。
如今,“鐵人精神及其時代價值”已經成為一門深受學生歡迎的思政課程,被教育部評為國家一流課程,吸引了全國60余所高校的思政課教師來大慶師范學院交流借鑒。
“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僅在思政課堂,我們如何在專業課講授中更好融入思政元素?”馬吉芬經常接到新入職專業課教師打來的“求助”電話,其中就包括機電工程學院教師楊瑞。
“我是教物理學科的,在這種‘硬核’專業里融入思政內容,一開始可是犯了難。后來,學校里建起了‘鐵人精神課程思政群’,讓思政課、專業課教師有更多的機會一起商量課程設計,完善教學方案,給了我很多啟發。”楊瑞打開手機,給記者展示著她講授的一堂“戶外”物理課:學生們圍坐在一座漆面斑駁但仍巍然屹立的井架旁,探究著鉆探作業中應用到的力學原理。
“講解專業知識需要載體,而油田里的機械設備、工業遺跡幾乎處處都濃縮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元素,我就想著將這二者結合在一起,把課堂搬到了油田一線。”楊瑞說,“在現成的‘實驗器材’面前,定律公式變得更好理解了,同學們也在‘觸摸歷史’的過程中感悟到了‘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的深刻內涵。”
“60年前,學校因大慶油田基礎教育需求而創辦,在辦學過程中一直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育人鑄魂,通過打造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平臺,構建了學校獨有的紅色文化育人體系,實現了紅色基因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大慶師范學院黨委書記趙科學表示。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06日 03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