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王巍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宿舍樓并非近日才竣工,學生覺得前幾天還在裝修,其實是部分宿舍在完成最后的家具安裝。
近日,多名吉林大學研究生稱接到校方通知,要求住在該校前衛校區的研究生于8月23日前搬入近期竣工的宿舍樓,學生們擔心室內空氣質量不合格。
8月18日,吉林大學宣傳部工作人員王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學校已委托權威機構對宿舍空氣質量進行檢測,結果顯示符合國家標準。針對網傳視頻中出現的甲醛超標現象,是學生的檢測設備和檢測方法不合理導致。王巍表示,部分學生覺得身體不舒服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學校將做好解釋工作。
吉林大學提供的宿舍樓空氣質量檢測報告。受訪者供圖
學生稱新宿舍有異味,懷疑甲醛超標
8月17日,吉林大學研究生劉冬(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學校于近日要求全體研究生搬入新建的北苑三、四公寓,“這兩個公寓是新裝修的,前兩天才竣工。我六月底回家之前,那兩棟樓還沒有裝窗戶,但學校于8月14日突然通知,要求全體研究生在校生于8月17日前搬到這兩個宿舍,8月23日前全體研究生都要搬入。”
劉冬表示,新公寓內裝修的味道較重。他在新公寓內停留一個小時左右,便感到頭暈,且多名同學和他體驗相似,“有人待了半天左右,眼睛里就開始冒血絲。”
劉冬稱,學校、學院已與學生做過多次溝通,但學生對溝通結果不滿,“8月15日,學校要給我們解決問題,但解決方案僅僅是每個宿舍發一盆綠蘿,如果宿舍內真的存在甲醛超標的問題,一盆綠蘿根本無濟于事。”
吉林大學新宿舍樓內。受訪者供圖
據媒體報道,一名吉林大學研究生在新宿舍樓里放了自己買的甲醛檢測試紙,結果顯示,房間內的甲醛濃度已經接近國家規定居室空氣中甲醛的最高容許濃度。
網傳一段吉林大學新宿舍甲醛檢測視頻顯示,學生拿著空氣質量檢測儀在宿舍樓內走動,實時測量甲醛濃度。在不同的區域,檢測儀的屏幕上出現“輕度污染”“中度污染”等提示;在衣柜中,儀器顯示甲醛濃度為0.36mg每立方米,呈現“嚴重污染”的字樣。劉冬表示,從視頻中展示的場景看,確為吉林大學北苑三、四宿舍樓。
另一名吉林大學研究生趙婷(化名)告訴記者,此次需要搬入新宿舍的人員為吉林大學南校區全體研究生,涉及幾千名學生,但學校此前沒有向學生征集意見。包括趙婷在內的大量學生2021年6月底剛搬過一次宿舍,此次再搬宿舍令學生不滿。
校方:學生檢測方法有問題,將做好解釋工作
多名吉林大學研究生稱,8月17日,一份落款為吉林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的《關于北苑三、四學生公寓室內空氣質量檢測的情況說明》由班干部下發至各班班群。
該說明稱,吉林大學學生公寓管理與服務中心于8月2日委托長春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CMA認證編號:160700110232)、吉林省騰翼安全環境技術服務有限公司(CMA認證編號:200712050108)、吉林省澤盛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國家承認的正規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家具床全部安裝完畢的寢室進行室內空氣檢測,結果顯示,空氣質量均符合居住標準。
說明還稱,上述視頻中,學生手持簡易甲醛檢測儀器,并將檢測儀器放在衣柜中檢測,測量工具、測量方法及測量位置不符合國家標準。
8月18日,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王巍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宿舍樓并非近日才竣工,學生覺得前幾天還在裝修,其實是部分宿舍在完成最后的家具安裝,“宿舍內部的墻壁粉刷等工作已在6月30日竣工前完成,這之后是不會再產生空氣污染的。”
此外,王巍說,學校宿舍的家具很少,基本只有床和衣柜,且床和衣柜也在很早前就定制完成,因此宿舍不需要“晾味”太久。而將檢測儀器放置在衣柜里測量甲醛濃度,以此作為“甲醛超標”的證據,是明顯不符合國家規范的。
對于“為了讓本科生住老宿舍樓強迫研究生住新宿舍”的網絡傳言,王巍表示,這一說法不符合事實,學校的招生規模相比往年沒有太大變化,“這些學生原來的寢室人均面積不到7平方米,而新宿舍人均可達10平方米,新宿舍每一層還給學生設置了浴室、洗衣間、晾衣間、研討室等,讓研究生搬進新宿舍樓的初衷是希望改善他們的居住條件。”
王巍告訴記者,為了讓學生放心,吉林大學又在8月15日、8月17日先后兩次委托檢測機構對北苑三、四學生公寓11個樓層共計72間房間為樣本,對室內空氣質量進行了兩輪檢測,檢測結果均符合規定,并邀請52名學生代表全程陪同。目前,大部分學生的疑慮已消除,“部分學生覺得新宿舍樓里空氣不達標導致身體難受,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我們也會積極做好解釋溝通工作。”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