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教育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強調要“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為新時代特殊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特殊教育則是基石上最溫暖的刻度。濟南市始終緊跟黨中央、國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春雨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教育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強調要“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為新時代特殊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特殊教育則是基石上最溫暖的刻度。濟南市始終緊跟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將特殊教育視為推動教育公平、厚植民生福祉的核心工程。
當 “十四五”規劃穩步邁向縱深,濟南市教育局以“全覆蓋、增福祉、全提振、卓越性”為目標,錨定省委、省政府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坐標,構建創新普惠發展支持體系。從校園課堂到城市社區,從康復治療到職業規劃,濟南特殊教育正以開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全新面貌,為每一位特殊需求兒童點亮成長的燈塔。
在此背景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重磅推出 “‘泉融和’—— 看見濟南特殊教育的生長力量” 專題采訪。我們將深入濟南特殊教育一線,全景式展現這片土地上特殊教育的奮斗圖景,帶您觸摸政策背后的人文關懷,洞察改革深處的創新智慧,感受實踐前沿的蓬勃活力,共同傾聽時代浪潮中的教育強音,見證教育公平在濟南的生動實踐。
5月15日,濟南特殊教育中心的禮堂內燈光璀璨,一場以“弘揚自強與助殘精神,凝聚團結奮進力量”為主題的助殘日活動在此溫暖啟幕。聚光燈下,舞臺被掌聲與目光環繞——培智學生鼓點似有千鈞之力,引得觀眾眼眶濕潤;視障女孩們清澈的歌聲回蕩,嗓音中滿是對生活的熱愛;聽障孩子們蓬勃的舞蹈,用肢體語言訴說著昂揚的精神……這些特殊學生用精彩紛呈的表演,自信地展現著才藝,也向在場所有人展示著特殊教育的豐碩成果與獨特風采。
這是濟南市特殊教育成果的一個縮影,折射出這座城市對特殊教育事業持之以恒的深耕與創新。從課堂教學改革到職業技能培育,從普惠發展探索到社會資源整合,濟南以 “全鏈條” 式的育人體系,為特殊孩子編織起成長的羽翼。
濟南特殊教育中心學生表演節目
全鏈條育人:從 “有學上” 到 “上好學” 的時代跨越
從1992年大學畢業成為一名特教老師開始,于生丹已經在特教領域耕耘了30多年。
“剛當特教老師那會兒,全校就兩座小樓,一座上課,一座辦公。冬天教室里冷得像冰窖,老教師手把手教我怎么生爐子取暖。” 回憶剛工作的場景,濟南特殊教育中心校長于生丹的眼角泛起笑意。從教三十余載,她的掌心早已烙下粉筆灰的痕跡,見證著特教事業翻天覆地的蛻變。
從踩著碎石路接送學生,到如今標準化教學樓;從手寫教案反復謄抄,到如今智能化教學和康復設備……于生丹親歷的不僅是校園硬件的迭代升級,更是特殊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
“現在孩子們不僅能學文化知識,還能在現代化實訓基地掌握職業技能,這些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她指著現代化的校園建設,眼中滿是欣慰。三十余載光陰流轉,這位扎根特教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見證了濟南特殊教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時代答卷。
走進濟南特殊教育中心,教育的接力棒在十五年一貫制的跑道上穩穩傳遞。從牙牙學語的幼童到懷揣職業夢想的青年,這里搭建起一座無縫銜接的成長橋梁。學校緊扣濟南市教育局 “泉引橋” 工程的部署,精心編制教育經緯,為每個學段量身定制銜接方案——
在學前教育階段,老師們化身 “康復園丁”,用游戲化課程為特殊兒童打下發展基礎;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堂里,教師們根據學生差異設計分層教學,讓知識的種子在不同土壤里綻放光彩;職業教育階段,烘焙香氣與機器的嗡鳴交織,學生們在實踐中鍛造未來立身的本領。圍繞 “學生發展的連續性” 和 “個體需求的適配性” 兩大核心,濟南特殊教育中心構建起 “目標遞進、內容延伸、方法過渡” 的教育體系,如同精密的齒輪環環相扣,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成長節奏。通過動態調整的分類分層教育,真正實現 “每個學生在每一個學段都能獲得最適宜的教育”,讓特殊教育的光芒溫暖每個獨特的生命。
濟南特殊教育中心學生展示才藝
這種對個體成長的極致呵護,正是濟南特殊教育 “一個都不能少” 理念的微觀注腳。在更廣的城市教育版圖上,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一體化育人體系已全面落地:通過特教學校就讀、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教師團隊送教上門 “三駕馬車”,全市適齡殘疾兒童 100% 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安置;13 所特教學校設立的學前部,以醫康教結合模式為學齡前特殊兒童打開認知世界的窗口;12 所特教學校中職部的 292 名學生,則在校企合作的實訓工坊里打磨技能,繼 2024 年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包攬特教組所有賽項第一名后,正向著更廣闊的職業天地進發,在2024年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濟南選手包攬特教組所有賽項第一名。從課堂到職場的全鏈條培育,讓特殊教育不再是孤立的 “特殊地帶”,而是融入城市教育肌理的有機脈絡。
集團化辦學:讓優質資源如泉水般潤澤全域
在濟南市萊蕪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室里,學生們指尖翻飛,陶泥在轉盤上逐漸成型為精致的茶杯——這些身在萊蕪特教學校孩子,如今能同步觸摸到濟南市區最優質的教育脈動。
作為濟南特教集團成員校,萊蕪特殊教育學校正通過“共建共融共享”機制,讓優質教育資源如泉水般潤澤每一寸特教土壤。
萊蕪特殊教育學校活動
清晨七點,萊蕪特校教師的辦公桌上擺著兩份教案:一份是本校的“生活語文”校本課程,另一份則是標注著濟南特教中心聯合教研的教案。自加入濟南特教集團以來,這樣的跨校共修已成常態——集團內萊蕪、濟南特教中心、歷城特校等成員校互派教師頂崗交流,普校專家走進特教課堂參與優質課評比,讓“融合教育”理念從教案走向實踐。
在資源共享層面,作為萊蕪、鋼城兩區資源中心牽頭校,萊蕪特校不僅為隨班就讀學校提供專業指導,更與臨沂蒙陰特校等市外同仁開展“葫蘆課程”“醫教康融合”等特色資源共享,讓地域壁壘在教育協同中消弭。在線上教研會上,“五自教育”“生活德育”等來自萊蕪特校的實踐經驗,正通過屏幕傳遞給全市特教同仁。作為區域特教經驗輸出的“中轉站”,該校承辦的教師培訓活動,讓源源不斷的創新教學經驗在濟南特教版圖上生根發芽。
這背后,是濟南特教集團以質量達標全覆蓋、服務功能全貫通、專業支撐全鏈條、品牌影響全提振為支點的系統改革:通過制度共建、資源共享、特色共創,濟南市已構建起“市級—區縣級—鄉鎮級—學校”四級融合教育支持體系,2個市級資源中心、14個區縣級資源中心、29個鄉鎮級資源中心和266個資源教室組成的網絡,讓教師交流常態化、教育管理規范化。2024年,隨著7所特教學校通過省級辦學質量達標驗收,2所“回頭看”學校整改達標,濟南特教的“優質均衡答卷”正以全省前列的姿態,書寫著特殊教育的“濟南范式”。
從陶藝工坊到跨校課堂,從教研共修到資源輻射,萊蕪特校的發展只是濟南特教集團化發展的一個切片。當清晨的陽光掠過集團各校的教學樓頂,那些在“共建共融共享”機制中流動的教案、師資、經驗,正如同細密的根系,讓特殊教育的參天大樹在泉城沃土上茁壯成長,每一片葉子都閃耀著公平與希望的光芒。
專業化師資:以專業之光,照亮特殊教育前行之路
在濟南市黎明學校的教室里,25歲的趙文秀正半蹲著身子,耐心安排培智學生小羽完成排隊放學的“任務”。陽光透過窗戶,在她年輕的臉龐上灑下出金色的光,這個畢業于設計專業的 “00 后” 姑娘,如今早已褪去初入職時的青澀,成為特殊孩子們眼中會 “魔法” 的老師。
2022年初秋,帶著對特教行業的懵懂憧憬,趙文秀走進黎明學校。第一次面對完全 “無視她” 的課堂時,她為孩子們精心準備的 “見面禮” 遭遇 “滑鐵盧”—— 當她舉起親手制作的手工禮物,試圖用歡快的語調介紹自己時,教室里的學生有的在啃咬衣角,有的正對著窗戶玻璃發呆,唯一看向她的學生,眼神里也滿是茫然。那個瞬間,她手中的禮物像突然褪了色,尷尬地懸在半空。
趙文秀和孩子們在一起
“他們不是‘不聽話’,是需要用另一種語言對話。” 學校老教師的話,讓趙文秀徹夜難眠。她開始揣著筆記本 “泡” 在資源教室,觀察資深教師如何用引導兒童,學校與濟南市組織的各類教研活動,成為趙文秀成長的“營養倉”。她如饑似渴地參與其中,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從融合教育研討會到跨校聯合教研,從專項技能培訓到創新課程工作坊,這些大大小小的教研平臺,成為她攀登特教專業高峰的堅實階梯,在思維碰撞與實踐打磨中,不斷拓寬教育視野、錘煉教學技藝。
這份堅持終于結出碩果。漸漸地,曾經躲閃的眼神開始主動追隨她的手勢,沉默的教室里響起了孩子們的歡笑聲。2025 年,當 “優秀班集體” 的獎牌掛上班級榮譽墻時,這份沉甸甸的認可,不僅是對趙文秀專業成長的褒獎,更折射出濟南特教系統 “以研促教、以培育才” 戰略的蓬勃生機。
從初出茅廬的新教師成長為教學骨干,趙文秀的蛻變之路,正是濟南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鮮活注腳。濟南市持續開展的融合教育專項培訓,已助力特教教師團隊在省級教學比賽中斬獲特等獎 5 項、一等獎 4 項。
趙文秀上課
伴隨著濟南市特殊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泉融和” 特教品牌 9 次亮相省級以上會議,濟南特殊教育中心獲評 “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2024 年成功獲批 “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這座城市的特殊教育事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今,“泉融和” 不僅是一個品牌標識,更成為濟南特殊教育創新實踐的代名詞。從 “全鏈條” 育人體系的完善,到集團化辦學模式的推廣;從師資隊伍專業化建設的持續推進,到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加速整合,濟南特殊教育的每一步探索,都在為全國特殊教育發展提供可借鑒的 “濟南方案”。
2025 年,作為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濟南市錨定 “拓展學段服務、擴大服務對象、強化質量建設、加強數字資源” 四大攻堅方向,全力構建 “優質融合、公平共贏” 的普惠發展支持體系。未來,濟南將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讓學前到職業教育的全鏈條服務更加精細;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以數字化手段打破特殊教育的時空壁壘;同時,積極推廣改革經驗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特殊教育發展貢獻更多 “濟南智慧” 與 “濟南力量”,讓每一個特殊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抱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