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頭條客戶端報道,清華大學3月28日公布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很明顯的變化是取消了所有文科專業的自主招生。報名條件方面,清華往年的要求是“在科技發明、文學創作、創新與設計等方面表現突出,在五...
據北京頭條客戶端報道,清華大學3月28日公布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很明顯的變化是取消了所有文科專業的自主招生。
報名條件方面,清華往年的要求是“在科技發明、文學創作、創新與設計等方面表現突出,在五大學科具有學科特長,且在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表現突出“,而今年要求非常具體:數學、物理、生物省級賽區一等獎;化學、信息學奧賽省級賽區一等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一等獎;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四等獎(滿足一項條件即可)。而且今年明確考生無需提交論文、專利信息。
招生專業方面,今年僅保留理工科,經濟、金融與管理類和文理通識類,文科專業都取消了。
降分優惠政策方面,往年清華的優惠降分一般為10至60分,特別優秀的學生可降至一本線錄取。今年改為“優惠降分一般不超過20分“,但清華同時表示,對部分特別優秀的學生優惠分值可適當放寬,對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特別突出的學生,達到一本線者予以優先錄取。
除了清華取消文科專業自招外
類似高校還有↓↓↓
山東大學,今年已經沒有文史類計劃,只招生理工類。
中南大學,今年法學、社會學、漢語言文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均不再參與招生,僅面向理科學生自招。
吉林大學,今年縮減至理科類5個專業大類,2018年招收含文、理、工、醫24個專業。
此外,
一些大學則取消了部分文史類專業。
↓↓↓
武漢大學,國學院未被列入自招名單。
廈門大學,取消外文組專業自招。
中山大學,取消外語類專業、社會科學類專業、經濟管理類招生。
重慶大學,削減新聞、外語、法學專業。
相較之下,文史類專業特色比較明顯的院校在招生專業上變動較小,與去年基本保持一致。↓↓↓
北京語言大學,僅取消土耳其語(“土+英”復語)一專業。
中國傳媒大學,也只取消廣播電視學,保留其他所有專業。
文史類“學科特長” 不好量化和衡量
今年1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等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對擬認可的賽事證書,要以權威性高、公信力強的學科競賽為主。
經分析發現,以前的文史類專業,多以作文競賽、語言類競賽等作為衡量標準。比如某高校2018年對文史類專業的特長要求是,“對人文社科專業有濃厚的興趣,具有與所報專業相關的突出特長,高中階段在有廣泛影響力的全國性人文社科競賽中獲得總決賽二等獎及以上獎項”,而這里的“廣泛影響力”,非常難界定,是否有濃厚的興趣,也難以準確衡量。
文史類專業,也缺乏像理工類專業的一些權威賽事,比如中國科協舉辦的五項學科(數學、物理、信息學、化學、生物)競賽。這也對一些文史類特色比較明顯的院校提出了挑戰,比如,對比中國傳媒大學2018年的自招簡章中介紹,以學校的新聞學(數據新聞報道方向)方向為例,報考的第一個條件是,“高中階段在省級(含)以上人文社科、英語、數學、物理、信息學及創新類競賽中獲得三等獎及以上獎項”;第二個是“有與所報專業相關的出版物或在省級(含)以上刊物發表作品”。滿足條件之一,就可以報考新聞學(數據新聞報道方向)方向。
在今年的簡章中,這兩條都作了修改,第一條改為“高中階段在中國科協舉辦的五項學科競賽全國聯賽中獲得省級一等獎或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直接將賽事定位中國科協主辦的五項學科競賽,去掉了人文社科、英語等的賽事要求;第二條改為“具有新聞與傳播學領域相關特長、創新特質,并在國內外新聞傳播學科的學習與實踐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者,須提供相關證明材料”。
專家分析,在文史類自招的考查中,一方面,評價標準難統一,對學生的能力難以進行科學的評價,如文學素養、知識儲備、學科興趣等;另一方面,文科領域缺乏權威的學科競賽,學生的能力也難以用證書、獎勵等方式進行量化。
理工類專業占比提高 這些成熱門
一直以來,理工類專業都是自主招生中設置的主要專業。
但與往年相比,理工類專業在今年自招專業中占比進一步提高。
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生物科學類、計算機類等專業成為自招的熱門專業。
所謂自主招生,是我國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自主招生設立的初衷,是對現行統一高考招生錄取的一種補充,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
根據數據統計,自2015年到2018年,自主招生每年報名人數從16萬激增至83萬多。自招的報考人數增長率,是遠遠高于全國每年的高考報名總數增長率的。自主招生越來越受學生和家長的重視,有的甚至把自招作為考名校的“捷徑”。
消息一出,網友們展開了熱烈討論…… 一部分文科生“表示不服”!
還有一部分網友則很逗趣 , “降足夠多的分或許還是能有資格考上的”、“清華,我讓你一輩子都得不到我”……
另據最新消息,為更好地推動天文學科發展,清華大學經2018~2019學年度第15次校務會議討論,決定成立天文系,英文名稱Department of Astronomy,Tsinghua University,英文縮寫DOA,納入理學院。同時保留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虛體),掛靠天文系。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天體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掛靠物理系、跨院系的校級研究機構。成員主要來自物理系,包含工物系、信息學院、精儀系等若干院系。經過多年發展,中心的研究方向包括星系宇宙學、超新星觀測和時域天文學、高能天體物理、理論天體物理、引力波探測、空間天文和天文儀器學等多方面的研究。
2014年,清華大學通過新的天文學科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天文和天體物理方向。在學科布局方面,推動多學科覆蓋,形成較完整的天體物理研究體系;同時側重理論、觀測和數據分析的研究;并且利用清華大學強大的工科優勢,努力發展天文儀器學,有實力為下一代空間和地面天文設備做出實質性貢獻。在新的規劃布局下,近五年該校天文學科發展迅猛,尤其是在星系形成領域聚集了一批優秀教師。成立天文系,該校天文學科將迎來更加快速的發展階段。
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天文學僅8所高校參評,其中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評為A+,北京大學為B-,上海交通大學獲得C+,北京師范大學獲得C-。
作為與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物并稱為基礎學科的天文學,該領域近年來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科學意義的大科學工程不斷涌現。當下國內天文學科體量和實力都有很大發展空間,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校也陸續開設天文學科。無論是立足探索宇宙的重大科學價值,或是定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現實需求,天文學科的發展都勢在必行。
消息一出
網友們都非常期待
甚至想重新高考
但評論區不知怎的
卻漸漸演變成了
“大型冒充清華校友大賽”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