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第22屆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總決賽濟南高新區海川中學賽點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300余名決賽選手及帶隊教師共赴這場以文字為媒的青春之約。
7月12日下午,第22屆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總決賽濟南高新區海川中學賽點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300余名決賽選手及帶隊教師共赴這場以文字為媒的青春之約。
濟南高新區海川中學對此次總決賽的組織工作精心細致,現場處處可見學生引導員,他們熱情地為前來報到的選手和教師指引方向,解答關于報到流程、場地分布等問題。輔導員們也隨時待命,針對選手們提出的賽程細節等疑問耐心作答,讓整個報到過程井然有序,高效清晰。
開幕式上,學校師生精心準備了精彩的開場節目。悠揚的《迷娘幻想曲》響起,琴音婉轉漫過全場。隨后,《回望》的朗誦深情款款,字句間是書頁的溫度與少年的赤誠。《世界贈予我的》旋律漸起,清澈歌聲混著溫潤和聲,滿是晨光與墨香。三者巧妙融合,讓藝術氣息彌漫。最后一個音符落下,掌聲雷動,這場文學盛會的期待瞬間被點燃。
高一鳴首先致歡迎辭,向遠道而來的選手、教師表示熱烈歡迎,并詳細介紹了高新區在教育領域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所開展的一系列教育創新實踐。他提到,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離不開對葉圣陶先生教育理念的傳承——先生曾啟示我們,文學創作要像深耕者般扎根生活的土壤,以筆為犁,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架起橋梁。高一鳴表示,新時代的語文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又要厚植本土文化根基;而文化既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區域教育改革的重要窗口。希望大家以此次賽事為契機,推動語文教育創新實踐,在文字中汲取力量、展現風采,預祝所有參與者斬獲佳績,也祝愿“葉圣陶杯”活動圓滿成功。
黃發有代表組委會,向海川中學對此次大賽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他在講話中談及AI技術崛起背景下的人文現實困境時,堅定地指出:即便在信息日益雷同化、高度整合的社會里,作家與文學也絕不會消亡。黃發有表示,文學的精神性、超越性與人道性,是其穿越時代的核心力量。從古至今,代代文人用文字塑造的人文品格,早已融入民族的精神血脈,成為激勵人們在歲月中前行的動力。而這正是我們始終離不開寫作、離不開文學的根源——文學與人性深度交織,理解了文學,便讀懂了人性的復雜與光輝;它更賦予我們超越困難、走出暗夜的勇氣,讓每個生命都能在文字的滋養中,活成照亮自己與他人的光。
決賽選手代表、海川中學學生翟柯茹在發言中,深情分享了自己與寫作“雙向奔赴”的成長故事。她首先向母校表達感謝,稱母校為學子鋪設了文學道路,“書卷多情似故人”的濃厚氛圍讓大家在墨香中感受文字力量。她表示,能與各地同齡人同臺競技深感榮幸,并向遠道而來的朋友們致以誠摯歡迎,希望泉城這片滋養文學熱愛的土地能帶給大家靈感。翟柯茹還引用“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坦言年輕學子正以真誠筆觸書寫青春詩行,回應時代脈動。
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第一中學的張俊華老師代表參賽學校發言,張俊華以《執青春之筆,赴文學之約》為題發言。她表示,學校通過豐富的文學活動激發學生創作熱情,搭建書寫平臺,校文學社獲評“百佳文學社團”,這得益于對葉圣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的踐行。張俊華表示,葉老“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指引學生在賽事中實現自我發展。她認為,文學是心靈的鏡子,“作文即作人”,賽事不僅是展示平臺,更是讓學生以文字喚醒靈魂、感受溫度的旅程。她呼吁堅守“說真話、抒真情、做真人”的文學理想,讓文學滋養學生成長。
開幕式結束后,蔣成峰為同學們做了一場精彩的賽前指導講座。他緊緊圍繞 “真讀、深思、描寫” 的核心理念,結合歷年命題特點,深入淺出地為同學們講解了葉杯大賽的命題理念和寫作的技巧與方法。同時,蔣成峰呼吁同學們關注時代精神與價值引領、關注傳統文化、關注日常生活……蔣教授的指導為同學們打開了寫作思路,也讓大家對即將到來的決賽充滿了信心。講座結束后,同學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對接下來的創作更加有把握。
7月13日上午,決賽現場靜謐莊嚴,300余名選手凝神端坐。沉思時眉峰微蹙,落筆時筆尖飛舞,沙沙聲交織成青春與文學的交響。賽事嚴守公正,聘請由作家、高校教師、中學語文名師、新聞出版編輯等組成的評委會進行盲評打分,再由終評評委評定獎次,評獎結果將于8月初在鹽城草房子揭曉,并舉行頒獎典禮。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