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我國首次按照中國民航適航規章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飛機,在京獲頒中國民航局型號合格證,標志著全球起飛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陸兩棲飛機通過了嚴格測試和驗證,研制取得圓滿成功,獲得進入市場“準...
4月20日,我國首次按照中國民航適航規章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飛機,在京獲頒中國民航局型號合格證,標志著全球起飛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陸兩棲飛機通過了嚴格測試和驗證,研制取得圓滿成功,獲得進入市場“準入證”。
作為我國“大飛機家族”之一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與運-20、C919合稱為中國大飛機“三劍客”。AG600的研制對我國民機產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AG600總設計師,南航1984級校友黃領才曾多次接受過揚子晚報記者的采訪。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家能夠“上天入海”的飛機“領證”前的故事——
這一次拿到的是飛機的“準生證”
這架既能上天,又能入海的飛機,取證前試飛工作歷時兩年,啃下4931小時飛行任務的“硬骨頭”,完成2167架次試飛,平均25架次/月/機,單月最高55架次/機,硬核數據刷新國產大飛機紀錄。
這次“鯤龍”拿到的型號合格證是個什么“證”?據悉,每一架飛機投入運營前都要經過型號合格取證。如果我們將型號合格取證比喻成一場考試,“鯤龍”是考生,中國民用航空局是考官,考卷則是中國民用航空規章,成績單就是取得的證。
從圖紙到飛向藍天,“鯤龍”可謂是一路披荊斬棘,相繼需要拿到三個證,即“準生證”“出生證”和“身份證”。
“準生證”就是型號合格證(TC),是一個飛機型號拿到的第一個證,用來表明飛機設計符合適航標準和環保要求。
“出生證”就是生產許可證(PC),飛機取得這個證意味著批量生產出來的飛機符合經批準的型號設計。
“身份證”就是單機運行許可證(AC),又可以理解為“準飛證”,拿到這個證就能證明該架飛機可以安全運營。
這次“鯤龍”拿到的就是“準生證”。憑借獨特的水上起降優勢,在不久的將來,在森林滅火、海上救援等應急救援中,“鯤龍”將會大顯身手。
AG600總設計師黃領才曾表示,“飛機取證之后,我們也會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多種任務能力拓展,讓‘鯤龍’形成一個系列化的產品。”
黃領才介紹,目前,小批投產的飛機已經在總裝生產線上進行總裝。如果算上現在有的4架飛機,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10架飛機可以出動執行救援任務。
南航王牌專業培養的又一位總師
在AG600研制的數年間,黃領才每周工作七天是常態,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是常事,晚上都是10點后才回家,他幾乎把自己扎根在了工廠。經過無數個“5+2”、“白加黑”,他們用實際行動兌現了承諾:從立項、研制、總裝下線到成功首飛,AG600僅用了幾年,如今已成為國之重器。
黃領才在事業中義無反顧和堅韌不拔的品質,早在他讀書時就已顯現出來。1984年,黃領才考入南京航空學院(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系直升機專業。雖然畢業已近30年,但黃領才在南航期間的輔導員、航空學院夏品奇教授對他在校期間的表現仍是贊不絕口。
在整個大學期間,黃領才每個周末都去爬紫金山,風雨無阻,除了放假回家,幾乎從未中斷過,他不光是為了鍛煉身體,更是為了培養自己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在夏品奇看來,黃領才能夠不斷取得事業上的進步,除了扎實的專業基礎,與其在大學期間練就的強健的體魄和驚人的毅力密不可分,“他做事充滿了激情,遇到了困難總是會以積極的態度去克服它,我經常用他的故事來教育我后來的學生們。”
大學畢業后,黃領才歷經多個飛機型號設計技術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的飛機系統設計技術和經驗,在飛機結構設計、復合材料應用方面成為了國內知名專家。他主持設計研制某型機掛架,填補國內空白;主持設計研制某型運輸機掛架,極大提高了使用維護性和出勤效率;主持研制某型中高空無人機平臺、某型動力三角翼、Y12F等多種型號的新機研制,其中大展弦比全復合材料整體共固化機翼研制成功,屬國內首創。從2009年開始擔任大型水陸兩棲飛機常務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帶領設計團隊攻克多項關鍵技術難關,為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貢獻。
南航科研團隊與AG600一路相隨
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了解到,南航與AG600責任主體的中航通飛有著密切合作,2016年9月11日,中航通飛與南航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打造通航人才培養基地,培養通用航空飛行、機務、運管、服務等中高層次人才,滿足我國高速發展的通航產業人才需求。2017年,南航設立的中航通飛博士班開班,首期招收22名學員,均為公司科研骨干。
2017年12月24日,AG600在廣東珠海首飛成功。AG600成功首飛的背后,還凝聚著南航科研人員的汗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輕型通用航空飛行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以中航通飛為總設計師單位,聯合協同單位組成攻關小組,攻克了氣動布局、復合材料結構布局設計、材料許用值等關鍵問題,并共同開展了飛機水動力載荷計算、機腹部斷階設計和起落架機構優化設計等,為AG600飛機的研發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未來,隨著合作的深入,雙方還將在合作模式、合作機構、合作平臺方面加快創新,在通用航空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養、低成本復合材料的研發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實現產、學、研、用的有機結合,共同為中國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校對 王麗麗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