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確定開設哪些微專業、背后有哪些考量?如何提升微專業證書的“含金量”?微專業未來有哪些發展趨勢?就此話題,新京報記者采訪了高校相關負責人。
“報名可火爆了,第一輪報名我錯過了,第二輪才報上,班級群里很快就超過了120人……”北京林業大學2024級自然教育微專業學員馬銘琰(化名)回憶起去年9月報名微專業時的場景。“這個領域我一直很感興趣,也很珍惜有這樣畢業后再次坐在教室里學習的機會。”
3月中旬,北京科技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則招生信息,該校首屆13個微專業正式面向全校招生,招生名額為480人。同月,北京農學院正式上線了樹木醫生和農業知識產權兩個微專業,為學子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學習選擇。
高校開設微專業已漸成趨勢。記者注意到,教育部也在日前印發通知,部署實施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其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全國范圍內開設1000個“微專業”(或專業課程群)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高校如何確定開設哪些微專業、背后有哪些考量?如何提升微專業證書的“含金量”?微專業未來有哪些發展趨勢?就此話題,新京報記者采訪了高校相關負責人。
課程設置靈活、拓寬學生職業賽道
“多元需求,自主選擇模塊組合,學時更短,讓興趣選修自由,讓職業賽道拓寬……”北京科技大學發布的招生信息中寫道。
馬銘琰當時選擇報名微專業也是被這些特點吸引。“修業年限只要一年,而且平時上課都在周末,線上、線下上課可以靈活選擇,對在校、非在校生都比較友好。”
她告訴記者,自己的專業領域與自然教育并無太多關聯,選擇報名自然教育微專業主要是出于熱愛和興趣,“希望自己在自然生態領域不僅僅停留在興趣層面,而是掌握更全面、深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拓寬視野、認識更多志同道合小伙伴的同時,也可以為未來多樣化的職業選擇賦能。”
何謂微專業?《北京科技大學微專業建設與管理實施辦法 (試行)》中提到,微專業是指在本科專業目錄以外,以培養跨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為目標,圍繞某個特定學術研究領域、產業發展趨勢或者專業領域核心素養,打破學科專業壁壘,開設一組核心課程,開展的一種靈活、系統的新型專業組織模式。
同樣是學習相關課程,微專業與高校現有的輔修專業、雙學位有何不同?
北京農學院教務處副處長顏亭玉表示,輔修與雙學位強調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而微專業以就業和興趣為導向,注重“小切口、深挖掘”,旨在快速提升學生的跨專業競爭力。
北京科技大學教務處處長羅熊給出了更詳細的解釋,輔修專業是指在主修本科專業的基礎上,輔修另一個本科專業,是在教育部專業目錄下設置的專業。而微專業是高校根據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單獨設置的,不受教育部專業目錄限制,相對而言更靈活。
與此同時,在課程設置上,兩者之間也有很大區別。“輔修的話課程都是專業的核心課程,我們學校要求輔修專業要達到35個學分,雙學位是要達到50個學分,學分都是比較多的。”羅熊表示,微專業則是單獨設立的核心課程,每個微專業開設6至10門核心課程,總學分控制在12至20個學分,學分要求更少,學程更短。
顏亭玉也提到,輔修專業通常需完成20至30個學分,修讀周期在2至3年;雙學位需修滿約50學分,修讀周期4年,“微專業課程精簡高效,通常僅需12-16學分,2至3個學期即可完成。”
此外,雙方在畢業要求方面也有很大差別。“一般輔修學士學位,我們都會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學信網)上標注,一本學位證,兩個學位。但是微專業是非學歷教育,不在學信網備注信息,不進行國家統一的學歷電子注冊,也不授予學位。”羅熊說道。
高校如何確定要開設哪些微專業?羅熊表示,高校開設微專業主要基于適應學生未來發展需求、學校交叉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科背景、特色優勢等現實因素,“我們也針對企業、學生做了一些調研,學生反饋希望能通過微專業接觸到校內外的一些實踐資源,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同時也希望通過微專業加強對校外優質實踐資源的了解。”最終,該校2024-2025學年計劃開設13個微專業,涉及該校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等9大學院。
與企業、行業深度對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實用性強、實踐性強,是不少學生對微專業的第一印象。
然而,也有已參加微專業的學生向記者反映,自己參加的微專業課程還是以理論課為主,實踐環節沒有達預期。“會在課堂上有一些模擬練習,但外出調研和實景實操較少,實踐課學校則安排了一個短期的行業協會集中培訓,和開始想象的還是有一些差距。如果學完馬上從業,恐怕還是會不知如何上手。”北京一高校微專業學生李靚(化名)說道。
這一問題如何破解?“我們非常強調企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所以我們在這個微專業的課程設計里搭建了一個沉浸式的體驗智能冶金的實驗平臺。”羅熊介紹,學生可以在該平臺上逐漸獲得數據采集、治理、分析、挖掘及可視化技能。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進入老師的項目組,參與一線企業實習項目。
羅熊解釋,學校還可以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克隆生產線,為學生提供非常有效的實踐訓練環境,從而讓學生成長為具有扎實的冶金專業知識和大數據技術能力的“復合型稀缺人才”。
北京科技大學也試圖將更多的就業技能點融入課程之中。羅熊以冶金大數據技術微專業為例說道,冶金工程專業是北科大的重點學科專業,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方向合作開設了微專業,“它的課程主要包括兩大類,一個是‘數據煉丹爐’必修課,包括Python程序設計、大數據系統概論、數據統計分析方法;還有一個是‘跨界Buff加成’實戰包,包括冶金大數據采集和治理,冶金大數據的分析挖掘,還有結合企業實際要求特別開設的冶金大數據案例分析和技術實踐。”
一般來說,微專業的修業時間并不長,如何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實踐達到預期?顏亭玉解釋,該校從三方面著手:一是按企業真實需求設計實訓項目,確保“學完就能用”;二是安排專業教師+企業導師雙指導,手把手帶練;三是建立實踐質量跟蹤機制,每學期根據學生反饋優化實操內容。學校將進一步新增實踐基地,確保每個微專業都有對應的實戰訓練場景。
此外記者了解到,在不少學生看來,微專業證書“僅能證明對該領域有所了解”,而用人單位更看重傳統學位或輔修經歷。如何提升微專業證書含金量、在就業市場的認可度,也成為值得探討的話題。
對此,羅熊表示,高校設置微專業主要是實現學校與企業、課堂與實踐、項目與實操的相互融合,打通學術和產業的邊界,用項目實踐來檢驗專業學習,最終達到產學研融合、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跟企業的項目式合作學習,可以保證我們的微專業證書在就業市場的認可度。”
與此同時,行業協會的加入也豐富了微專業證書的種類。顏亭玉介紹,針對樹木醫生微專業,北京樹木醫學研究會將提供樹木醫生職業培訓,通過理論和實踐考試后獲得該研究會頒發的樹木醫生證書;農業知識產權微專業的學生,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知識產權局組織的專利代理師資格考試,并獲取專利代理師資格。
此外,顏亭玉還提到,未來該校在推動微專業建設時將重點推進“三化”建設,即課程模塊化(可靈活組合)、認證標準化(行業認可)、培養訂單化(按企訂制),真正讓微專業成為就業“通行證”。
微專業受學生歡迎,未來建設須緊扣產業需求
“從目前報名情況來看,兩個微專業都已出現超額報名現象。學校正在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招生計劃,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顏亭玉說道。羅熊也透露,截至報名結束,還有許多學生想要報名,學生對首批建設的微專業非常感興趣,“冶金大數據技術、鋼鐵制造數字孿生、數字人文、智能優化與數據計算、金融科技,這幾個專業都是學生關注度比較高的。”
不同微專業的考核方式也不盡相同。數智工程微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以考試或者報告的形式進行考核;冶金大數據技術微專業則按照平時成績40%+期末成績60%的方式進行考核;日語與跨文化交際微專業除了考試外,還加入了口試的考核方式。
不只是學生,微專業也處于“考核”之中。
羅熊表示,學校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課程質量進行跟蹤評價分析,并綜合考量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未來微專業的設置調整提供重要參考。記者了解到,《北京科技大學微專業建設與管理實施辦法 (試行)》中提到,學校將對微專業實行動態管理。微專業建設期滿,在各專業自評基礎上,學校組織專家對微專業建設與實施情況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微專業可繼續招生,驗收不合格的微專業終止招生,并限期整改或取消。
北京農學院也建立了包含課堂表現、實踐成果等多元評價體系,并定期跟蹤學生學習發展情況,同時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行業發展和學生反饋持續優化課程內容,既保持教學的前沿性,又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劍指大學生就業痛點,高校微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羅熊表示,高校開設微專業要避免同質化,在設計微專業時要充分結合學校的特色和優勢,同時利用好校內外的優勢教學資源,體現出學校分類發展、學科立體交叉深度融合進行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一定要符合社會實際發展的需求,通過微專業可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知識結構復合型培養的要求,特別是要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這是未來在開設微專業時要重點思考的目標導向。”
顏亭玉認為,微專業建設必須緊扣產業需求,避免跟風設課,微專業要能夠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助力,“在課程內容上,要精準對接崗位核心技能,直接培養企業需要的實戰能力;二是師資配備精準對接行業專家,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參與授課;三是就業出口精準對接合作企業,建立學習-實習-就業一站式通道。”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