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培養和評價往往依賴于簡單的考試制度,這種做法限制了人才的多樣性和全面性。
教育應當如何適應人性的多樣性?農村教育真正的功能、價值究竟是什么?國內的創新型學校對于目前的教育有哪些啟示?……12月7日,主題為“教育的民間智慧與探索”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十一屆年會在北京舉行,國內著名的教育學者、經濟學者及來自國內創新學校、學習中心和鄉村學校的創辦人,分享了他們的前沿思考和實踐探索。
“過度的同質化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最大危機”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項賢明在會上表示,教育應該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個性和發展道路。然而,當前的學校教育往往采用統一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念來教育所有學生,忽視了個體差異。”
他進一步指出,現實情況是,人才的培養和評價往往依賴于簡單的考試制度,這種做法限制了人才的多樣性和全面性。盡管我們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但實際上卻將人的發展限制在有限的考試科目中。“我們聲稱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卻又使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將他們納入統一的教育模式。”
項賢明指出,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和新質生產力的出現,人類社會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教育也面臨著一場大變局。這種變化要求我們探討多樣化的教育模式。“在環境劇烈變化的情況下,最具生命力和希望存續的生態系統是多樣性的。因此,過度的同質化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最大危機。”
為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項賢明認為多樣化是教育的必由之路。他呼吁教育體系變得更加靈活和多樣化,以適應不同人才的需求和發展道路。通過鼓勵教育創新,可以為未來的教育做好準備,確保教育體系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認為,雖然正規教育體系與校外學習中心在形式上可能存在差異,但兩者在探索生活教育、項目教育和任務學習方面是一致的,都是向著素養導向教育的方向努力。他指出,正規教育體系在改革中面臨困難,但已經在嘗試調整結構,減少純粹的講授式教育,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素養。
張志勇談道,校外學習中心對于一些在傳統教育體系中被認為是“學業失敗者”的學生來說,提供了一種新的成長道路。這些學生在應試教育中可能遭遇挫折,但在校外學習中心,他們的人生理念、學習感知等方面得到了提升,甚至超越了家長的期望。張志勇認為,這些經驗可以為正規教育體系中的校長們提供借鑒,幫助那些被邊緣化的學生重新找到學習的動力和方向。
教育應關注個體發展、激發潛能
多年來,來自民間的教育者們一直在探索從形式到內容的新教育模式。其中有注重制度創新的創新學校,也有致力于破解鄉村教育問題的鄉村學校,還有打破傳統學校固有結構的學習中心。活動現場,10所學校(學習中心)的校長(創辦人)用他們全新的教育實踐模式,展現了當下中國民間探索教育多樣化的樣本。
北京東方紅學校校長付彥軍認為,教育應該關注個體發展,激發潛能,并提出了“一人一方案、一人一特長”的教育模式,用“一人一方案”促進學生發展,用“一人一特長”喚醒學生潛能。
根據國家統計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人口基金在2023年發布的《2020年中國兒童人口狀況事實與數據》,2020年全國流動兒童7109萬人,留守兒童6693萬人。北京蒲公英中學校長秦穎介紹,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的三千多個村落,學生家庭普遍收入偏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限。學校接收了流動到北京的學業基礎最薄弱的學生,經過三年學習,學生們的學業成績、綜合素質大幅提升,約70%上的學生進入普高,約30%的學生進職高,更有學生考入國內外一流高校繼續深造學習。
近些年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校舍、辦學條件等極大的改善,但是鄉村學校又面臨師資缺乏、學生減少等諸多問題。在這一背景下,一些鄉村學校直面挑戰,創造性地解決了許多現實困難。“田字格公益”創始人、貴州田字格實驗小學總校長肖詩堅認為,大家都覺得鄉村教育要向城市靠齊,實現城鄉一體化教育。“城市有城市的道路要走,鄉村有鄉村的路要走,鄉村教育要從自然環境、從鄉土文化、從人自身找到一條路。”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文東茅指出,鄉村教育具有復雜性,簡單地保留鄉村學校或合并為大規模寄宿制學校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中國的鄉村地區差異很大,東中西部各省份的教育狀況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進行個性化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實踐和嘗試來找到適合不同鄉村教育需求的解決方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