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專家解讀:企業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增加,我國3萬多億元的研發經費中,近80%在企業,企業...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持續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意見》的出臺將如何提升博士研究生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力?跟教育小微一起來看專家解讀——
關鍵詞一:
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最高層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關鍵支撐。近年來,經過不斷改革探索,不斷促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有機統一,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增強。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周光禮認為,伴隨我國產業形態逐步由勞動和技能密集型向科技和創新密集型轉型升級,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時,隨著中美戰略博弈的加劇,必須以超常規方式加快培養和超前儲備高層次人才,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北京大學中國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洪捷介紹,目前我國3萬多億元的研發經費中,近80%在企業,企業研發工作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研究人員,提升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占比,有助于培養更多具備技術創新和產業應用能力的人才,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擴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學科的直博生規模,意在培養更多具備深厚學術基礎和科研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為國家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提供人才支持。
“這一發展方向符合國家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和基礎學科研究人才的迫切需求,體現了堅持服務需求的政策制定思路。可以理解為國家在科學合理地調整博士生培養結構,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這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陳洪捷說。
關鍵詞二:
完善學科專業體系
“當前我國博士研究生學科專業布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支撐國家基礎科學研究的原始創新和‘卡脖子’技術的重大突破不足、國家急需緊缺人才的規模化培養還不夠有力。”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梁瓊麟說。
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載體。《意見》要求,要完善學科專業體系,強化國家戰略人才培養前瞻布局。
因此,《意見》提出,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完善及時響應國家需求的學科專業設置、建設和調整機制,加強理工農醫類以及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學位授權點建設,提升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占比,加快關鍵領域學科專業建設,強化學科交叉融合發展。
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周期較長,如何快速響應國家重大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趙世奎表示,《意見》提出的“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完善及時響應國家需求的學科專業設置、建設和調整機制”等內容是解題抓手。
例如,國家正在實施的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制度。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是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外清單,突出靈活性、創新性,每年動態調整,著重服務國家重點發展領域和重大需求。“深入實施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拓展了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的空間,是學科專業目錄管理的重大創新。”趙世奎說。
關鍵詞三:
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近年來,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高等教育的需要,我國博士研究生教育規模快速增長。規模質量協調發展成為各方面關注的焦點。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戰軍介紹,《意見》從思政引領、招生管理、培養過程、評價體系、導師隊伍、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全面推進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提升。
“目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一些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因素,比如博士生學習動機更加多元化,個別導師重招生名額輕培養質量,一些培養單位的質量保障體系尚不健全,培養過程管理‘寬、松、軟’等。”梁瓊麟說。
梁瓊麟介紹,針對這些問題,《意見》提出了相應的舉措。比如,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強化分流退出和多向選擇、建設高水平導師隊伍、完善評價體系等。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意見》對博士生導師隊伍建設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導師隊伍是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強化導師崗位屬性。”王戰軍表示,要持續完善導師遴選和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導師引進機制,拓展導師來源渠道;完善導師培訓與支持服務體系,合理確定導師指導博士生數量的限額,確保導師指導精力投入。
“強化導師崗位屬性意味著明確導師作為博士生培養過程中核心崗位的角色和責任。這要求導師不僅要在科研上為博士生提供指導,還要在職業發展、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承擔起全方位的責任。”陳洪捷認為,當前,個別導師可能存在指導不力、投入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博士生規模擴大后,導師的責任感和指導質量尤為關鍵。
陳洪捷介紹,《意見》提出探索建立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培養分類發展、融通創新機制,建設高水平導師隊伍,“一方面能緩解博士生導師指導壓力問題,另一方面能夠更好地滿足博士生在學術與實踐兩方面的培養需求,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陳洪捷說。
優秀青年教師能否帶好博士生?
陳洪捷團隊對全國博士畢業生開展的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理工科領域,年輕導師在活躍于科研一線、知識更新方面明顯優于55歲以上年齡大的導師。“因此吸納年輕教師指導博士生既能為其提供學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平臺,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陳洪捷說。
關鍵詞四:
重構協同機制
“協同”是《意見》的關鍵詞之一。《意見》從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賦能區域創新三方面對重構協同機制進行了專門部署,目的是提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
王戰軍介紹,在科教融匯方面,要完善協同培養博士研究生新機制,探索資源共享、導師互聘、學籍共屬、課程共建、學位聯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在產教融合方面,探索實行高等學校和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有效機制,將產業優質資源融入博士研究生培養全過程。在賦能區域創新發展方面,要支持地方結合實際出臺激勵政策,引導企業等深度參與博士研究生教育。
“近幾十年來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大學與社會的關系正在重置,知識創造、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范式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梁瓊麟說,例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重大科學發現和重大技術突破都離不開多學科交叉推動的創新,離不開重大科研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支撐,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重大突破不再被高校所壟斷,甚至一些頭部企業無論是在頂尖人才還是科研設施水平方面都已不亞于高校,“因此高校必須適應人才培養新的變化,重視和加強與社會的協同”。
在強化“協同”方面,一些高校已經有了實踐探索。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鵬介紹,北京大學探索強化懷柔科學城大設施、懷密醫學中心等重大項目平臺的人才培養功能,把項目需求變為人才培養的平臺和載體,深化與昌平、鵬城、合肥等國家實驗室的聯合培養,探索資源共享、導師互聘、課程共建等新模式。同時,深化產教融合、校地合作,打造“前沿工程博士”等特色項目,建設鄭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等校地合作陣地,完善企業、政府出題,學校“揭榜掛帥”的產學研融合、校企地互促的組織新范式。
文字 | 歐媚
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22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