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家庭和社會作為推動勞動教育的三大主體,各自擁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和資源優勢。
勞動教育的重點是課堂勞動技能講解嗎?勞動教育的師資、場地、設施缺乏問題如何破解?學校后勤如何賦能中小學勞動教育?……4月20日,第83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同期舉辦的2024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多位教育領域專家聚焦上述問題,圍繞勞動教育及校家社協同育人問題進行探討。
推動校家社協同育人深入開展
“學校、家庭和社會作為推動勞動教育的三大主體,各自擁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和資源優勢。校家社協同育人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論壇上,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秘書長李瀛在致辭中說道。
他分析,一方面,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融合度不斷提升,這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不同教育主體間的理念差異和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也逐漸顯現,這些問題給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帶來了困難。
“因此,需要從多層面入手,推動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深入開展。”李瀛建議,應引導學校、家庭和社會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形成共同推動勞動教育發展的共識和合力。建立和完善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溝通渠道和合作平臺,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為勞動教育提供支撐和保障。豐富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習慣。
他強調,教育裝備行業應不斷創新,為學校和家庭提供更優質的勞動教育條件。加強行業自律,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為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作為橋梁和紐帶,將繼續發揮作用,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產品和服務。
重慶市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中心主任陳瑜認為,推動勞動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家庭是勞動教育的基礎,學校扮演勞動教育的主導角色,而社會則是勞動教育的大課堂。隨著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縱深推進,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成為關鍵措施。
據悉,目前,重慶市已經建成國家級綜合實踐基地五個,特色鮮明的市級社會實踐教育基地247個。這些基地成為了實施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載體,為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學校需要進行系統布局和頂層設計
“勞動教育與成人的日常生產勞動不同,它并非僅僅追求勞動成果,而是更加注重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和品質,并支撐孩子得到全面發展。”深圳市寶安區孝德學校黨總支書記馮振淮指出。
華東師范大學勞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中小學(含中職)歷史教材重點研究基地培訓部主任陳冬新分享了勞動教育資源的分類和開發路徑。她指出,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勞動教育資源已經從校內拓展到了校外。勞動教育資源主要來源于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個維度。這些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以學校為主導,進行統籌。
同時陳冬新認為,勞動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育人方式,不僅僅局限于勞動技術這一學科,而是滲透到各個學科中。例如,新課程標準下,信息技術等學科都應融入勞動教育的元素。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一,需要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起來。
在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路徑上,她建議,學校需要進行系統的布局和頂層設計,將勞動教育資源整合到學校的教學工作中。
馮振淮介紹了深圳市寶安區孝德學校在勞動教育上的一些做法。在場域保障上,他建議,構建多元實踐空間。除了數字化環境的部署之外,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空間,通過環境建設、改造的方式,開辟校園勞動實踐陣地,如勞動專用教室、勞動園地和勞動成果展示區,利用校內空間的便利優勢,開展持續性的勞動教育課程,也更有利于其他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進行融合。
馮振淮指出,勞動教育的評價是一個難點。對此,深圳市寶安區孝德學校圍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等四大核心素養,采用“課堂記錄評價”和“課后追蹤評價”的形式,評價表和任務單相結合,形成了“一課一評”的評價模式。
對于評價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勞動教育指導專委會委員、重慶育才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張和松強調,在勞動教育中,學生是主體,在勞動教育的評價體系中,需要特別強調學生自我評價的重要性。除了教師、同伴、同學以及家長的評價之外,學生自我評價的作用尤為關鍵。通過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進而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校后勤賦能中小學勞動教育
學校后勤如何賦能中小學勞動教育?如何支撐勞動教育多樣化?上海市教委教育技術裝備中心辦公室兼學校后勤管理科主任萬輝分享了“上海答案”。上海市教育系統依托后勤崗位和員工,利用后勤場所和資源,與勞動課程教學、活動相互配合和融合,充分發揮學校后勤在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實踐育人等方面的功能。
“通過梳理勞動教育的任務群,學校后勤可以賦能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等9個任務群。”萬輝指出,借助學校后勤賦能勞動教育,為學生提供接近生活、接近實際工作的教育環境,學生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去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可有效提升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如參與食堂的日常工作,能在實踐體驗中珍惜勞動成果,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針對師資隊伍水平不高、內容形式質量不高、空間資源不匹配,限制學校后勤賦能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體驗等問題,萬輝也分享了解決路徑。
她建議,拓寬勞動教育專職教師后勤視野,開展針對性培訓,更好地理解、實施、組織教師走入后勤場域,了解后勤載體和掌握工作程序;學校可嘗試打破后勤工作者的用工界限,積極探索學校后勤工作者獨立或合作開展勞動教育教學、活動的新思路,加強專職教師與后勤人員的合作。
在架構后勤勞動教育實施體系方面,萬輝分享稱,學校要加快后勤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提升學校后勤勞動育人功能。同時,策劃后勤勞動教育專題活動,利用后勤資源直接開展與課程相關的勞動實踐活動,結合勞動節、植樹節等特殊節點設計主題勞動活動,邀請后勤勞動標兵走進課堂講后勤故事等。
在重構學校后勤空間方面,萬輝建議,學校構建“條件-人崗-內容”的綜合清單,從而開拓出更多元化、個性化以及特色化的勞動教育空間或平臺。設施配備上,配置足夠且安全的設施,尤其要配置結合未來發展需求的數字設備和線上資源等現代技術設施。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