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鈞瑛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上海理科狀元,后通過中美合作留學計劃獲得公費留學資格。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她選擇留在美國從事科研工作,并加入美國籍。然而,隨著年紀增長,她產生了回國養老...
如果給你一個選擇,你是愿意留在祖國發展自己的事業還是去國外尋求嶄新的晉升機遇?
盡管這是自主決定的人生,但相信中國人骨子里特有的落葉歸根情愫會令自身對腳下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也無法干干脆脆拋下國內的一切前往未知的國度。
然而上海曾經的一位高考狀元,早年卻并未有這種情懷存在,她被公派留學美國之后就不再想著回國;直到老年后才如夢初醒,想要歸根于故土。那么,這能實現嗎?
成為中科院的“外國教授”,她態度有所轉變
袁鈞瑛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有一日會萌生出這樣強烈的念頭,她急切地渴盼能夠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而令其產生這種想法的契機源于她的丈夫俞強。
他曾是國外頂尖學校的科研人員且擔任相關職務已有幾十年,實力不可小覷,這也是國內極為重視他的緣由之一。
和妻子袁鈞瑛不同的是,俞強并沒有改變自己的國籍,他還是中國人。正因為這點,他能在2002年的時候回國且如愿進入中科院工作,也是在這一年,袁鈞瑛“不回國”的態度有了些許變化。
由于他們夫妻二人彼此很尊重對方的選擇,也不會過多干預雙方的事業,所以當俞強選擇回國工作時袁鈞瑛并沒有表現出不滿情緒,反而十分支持丈夫,還經常就工作疑問為其出謀劃策。
有人十分好奇袁鈞瑛這番表現,覺得曾拒不回國的這個女人怎么轉瞬間變臉了,雖說是其丈夫回國工作,但按照常理推論,在袁鈞瑛觀念中國家不如外國才會選擇離開的,她支持丈夫的舉止不和此觀念相違背么?
其實這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探究其態度的轉變,當然,這也是她有了“落葉歸根”想法的開端。
首先,中國如今的經濟地位等早已不同往日,飛速發展的國內一片欣欣向榮之景,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故而她同意俞強回歸,就是基于這一點,憑俞強的學歷和能力,他在國內的待遇不會差且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其次,中科院的聘請致使她“看清”了一些東西。異地夫妻要維持濃厚的感情,勢必得經常碰面交流,所以當科研任務極重的俞強沒法飛往美國與妻子團聚時,袁鈞瑛都會專程乘飛機來中國見他。
中科院中有很多能力卓越的學生們,他們見了優秀的博士后袁鈞瑛后都極為欣賞仰慕,總是圍著她問各種專業問題,而彼時的袁鈞瑛都會和藹耐心地教導他們。
“我在中國也是被需要的,學生們的求知欲又讓我看到了中國崛起的一面。”袁鈞瑛如是這般想著,對自己的國家有了進一步深刻的了解。
因為作為俞強妻子的她同樣是個出色的人才,所以中科院也會常常找她來演講。然而可惜的是,袁鈞瑛依舊是一個外國人的身份,無法長久停留在中國,每年只能在特定的時間里飛去北京講座。
俞強于中科院工作的四年后,即2006年,袁鈞瑛被中科院聘請成為了有機化學學科的教授,她的工作主要是培養地方博士生。
假如她是中國國籍,這份體面的工作足可以讓她此生少有憂慮之事,然而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袁鈞瑛終究是個“外國教授”。
限于身份,她依舊只能在固定的時間前去中科院給學生們講課,平時不在中國的時候,袁鈞瑛就只好借助電子郵件來給學生答疑解惑。
教授一些理論知識還好,若遇到需要實操的項目則不得不通過電腦來遠程指揮,可謂費心費力,遠不如面對面交流來得順暢。
順境逆境中皆愛學習的她
上述這些問題均是令袁鈞瑛想要重新歸入中國國籍的“導火索”,而當時間來到2012年,感受到中國翻天覆地巨變的袁鈞瑛有了“為國謀福利”的念頭:“我要把國外取得的研究成果用在中國發展上!”
說做就做,袁鈞瑛緊隨其后就在中國成立了生物學和有機化學的研究所,該中心主要擔任輔導教育中國學生、研究者的職責,用以培養許多專業的醫學研究專家。
不可否認的是,袁鈞瑛本人雖然彼時是“外國人”,但她對中國的醫學研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譬如她在細胞壞傷領域有了全新認識而推動了攻破此病癥的進程,能力得到中國官方認可而被評為“國外地方科學院院士”。
備受重視的袁鈞瑛受丈夫影響,對這個生之養之的國度再次找回信任和愛意,也殷切期盼有朝一日自己可同丈夫一樣,成為真真正正的中國人。
然而,早年間她做出的截然相反的舉止,讓人不得不思索起“她究竟該不該回來”、“我們要不要她回來”等問題。想要透徹地來看袁鈞瑛“回歸事件”,我們不妨先從其前半生經歷說起。
袁鈞瑛出生于我國上海一戶典型的知識分子家庭,其外祖父為國外文學翻譯家而祖父是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知名院士袁承業是她伯父。
父母兩人同時是上海醫科大學教授。聽聞此,頓時使人覺得迎面撲來一股高級書香門第的清香感。
能成長在這樣學習氛圍濃郁的家庭,袁鈞瑛也不是個普通人,非常有學習興趣的她自幼便展現出“天賦異稟”之實力,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和認真細膩的學習態度令她成為優秀拔尖的小學霸。
本以為人生就會如此幸福和諧地進行下去,但過于一帆風順的人生是不切實際的,它總會在你不經意間給予一些打擊。
而這打擊始于袁鈞瑛十歲那年,因國內特殊的歷史時期,家中長輩們為此受牽連,使得原本富裕可觀的家境頃刻間發生了巨變。
禍不單行,袁鈞瑛父親因被誤診而去世,家中僅剩母親照料者年幼的自己。好在袁鈞瑛母親即使身處最困難的時刻,亦沒有忘記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在母親極力爭取下,袁鈞瑛才能順利考上好中學。
中學是最能瞧出孩子學習秉性的,他們能否適應更為激烈的學習競爭環境取決于小學時是否曾重視過習慣的培養,而袁鈞瑛是個天生好學習的苗子,她不僅還是那個學習能力出眾的孩子,還在理科方面展現出更為強勁的優勢。
許是受外祖父遺傳影響,生物學、有機化學成了袁鈞瑛最感興趣的科目且為之投入巨大的努力。
眼瞅著生活終于步入正軌,可天有不測風云,高考在彼時彼刻竟然取消了!
公費留學的她沒忍住條件誘惑
百般無奈下,袁鈞瑛不得不放棄繼續學習而順應時局到工廠里工作,可是那并非她此生熱愛啊,日復一日枯燥的女工生活讓其有苦難言,她心里止不住地想:何時我能再出去讀完書呢?
她默默等待著且終于迎來希望的曙光。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歡騰的消息瞬間就傳入袁鈞瑛耳中,她不敢置信地捏著自己的臉頰,一遍遍提醒自己這不是夢!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的不就是自己么?人生就是如此捉摸不透,你永遠不知道置于跟前的那個盒子里裝的是什么......
能再次用心投入學習,是袁鈞瑛此生最開心的事情,而她也格外珍惜重回校園的機會,以學霸之實力投身于近在眼前的高考復習中。
最后,她毫無懸念地成為上海市的高考狀元并進入當地高等學府復旦大學深造,在選擇專業方面,她攻讀了心儀的生物學。
因為當時尚是新中國建設初期,生物學雖然沒有足夠的實踐條件,但袁鈞瑛還是熟讀了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為她今后成功出國創造了必要的先決條件。
本科畢業后,袁鈞瑛繼續學習而獲得了上海醫科大學研究生的學歷。由于國家此時正大力培養高技術人才,所以決定由地方出資選派公費留學生,各方面素質優秀的袁鈞瑛成為重點培養的人才,就這樣,袁鈞瑛在經過種種考核選拔后脫穎而出,成為知名哈佛大學的留學生。
頂尖學府哈佛大學是許多學子心中的天花板,在這里,袁鈞瑛接觸到了書本上有而國內沒有的各種實驗器械,她興奮地穿梭在其中,竭盡所能地汲取著更為專業的知識。
著名的羅伯特教授是袁鈞瑛的博士生導師,其曾在細胞領域研究多年且獲得過諾貝爾獎,袁鈞瑛將之視作人生偶像且極為認真地聽取著教授的各種建議,而羅伯特對這個好學上進且極具天賦的學生亦頗為喜歡,教導她起來總是傾囊相授。
不過學成后的袁鈞瑛面臨著一個很是嚴峻的問題,即留在國外還是回歸祖國。
誠然,她看到許多公費留學生學成歸國后亦動了相關心思:國家這般培養我們,我是該回去為祖國發展事業貢獻一份力量的......然而,亦有一部分留學生選擇留在國外工作,畢竟那里提供的各項環境都極具優勢。
面對家人和國內部門的催促談話,當時的袁鈞瑛始終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態,可隨即發生的事兒令之選擇留在了國外。
那就是1989年她獲得哈佛大學神經學博士學位后進入了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該學院欲聘請袁鈞瑛為終身教授且開出了誘人的研究條件。
彼時的國內是沒有這個條件來全力支撐自己的研究事業的。
考慮再三后,袁鈞瑛終于拒絕回國并在1989年拿到國外的綠卡,成為一名黃皮膚的華裔外國人。
而獲得國外諸多優待的她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證明Nec-1可以調控細胞程序性壞傷,極大地攻破了神經性衰退疾病等;亦成為智能信息、網絡通信方面的知名專家。
尊重人生選擇,正視人才問題
袁鈞瑛和丈夫俞強是曾經的大學同學,在都被派去公費留學時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并最終結合在一起,他們還一起前往麻省理工攻讀博士后,可以說是一對學識能力極度匹配的夫妻。
后來的事也就是像開篇所說那樣,俞強回國去中科院工作而袁鈞瑛時不時地去中科院授課,但因簽證的問題,她無法長久呆在中國教學,這也使得她的授課事業進行得并非想象中那般順利。
隨著年歲漸長,她對于兩國奔波的生活漸漸疲乏了,也自此有了落葉歸根的想法。當袁鈞瑛冒出這類念頭的時候引起輿論嘩然,通常分為兩派觀點:一派認為是她早年主動“拋棄”了國家,沒理由為了個人私生活反悔當初的決定;另一派覺得其貢獻卓越而有權歸國。
孰是孰非已然不是該討論的重點,袁鈞瑛能否在年老之際實現自己的“歸根之夢”,我們無法來簡單地做出判斷,但在此希望她能夠如愿,畢竟其本身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有更多的時間在國內教授出優秀學子來為祖國做貢獻。
當然,就袁鈞瑛本人而言,習慣了國外生活方式和待遇的自己也得調整好相應心態,面對職位轉崗等方面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這也是令現實中的“打工族”亟需注意的問題,唯有擺正好自己的位置與心態,方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節奏。
在袁鈞瑛創造輝煌成就之時,她尚是外國人的身份,這點讓人感覺很遺憾;但反過來想一下,若她處在當時發展初期的中國,在研究醫學領域上會有如此卓越成效嗎?
這亦涉及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國家唯有大力發展科技生產力才是強盛的根本,也是最終留得住人才的穩定基石。
欣慰的是,如今的中國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各方面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且國際地位有了極大地提升。
甚至,咱們國家強大到令有些資本主義國萬分眼紅而視作競爭對手了,當然,也不乏有塞爾維亞這類對中國極度好感的國家,他們親眼見證了我們的日趨壯大且投來欽佩不已的目光,這均是令我們感覺無比自豪的地方。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