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城區的中國盲文圖書館自2011年建成開館,為全國盲人提供公益性、便利性、綜合性文化資訊服務,一直致力于成為集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社會終生教育于一體的一站式綜合性公益文化資訊服務機構。...
“長知識”“我第一次知道盲文是六點盲文”“盲人看不見但他們好厲害”……7月19日下午,近30名新京報小記者走進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區的中國盲文圖書館,在館內常設的視障文化館、觸覺博物館、愛眼博物館學習盲文相關知識,用眼睛與紙筆發現和記錄對盲人群體的了解。
了解盲文知識、在黑暗中行走,小記者沉浸式感受盲人日常生活
盲人是都看不見嗎?他們如何寫字看書?盲文是什么樣的?盲文書又是什么樣的……心中帶著諸多疑問,新京報小記者進入了視障文化館。
“視力殘疾包括全盲和低視力,主要分為四級。”參觀剛剛開始,中國盲文圖書館助理館員于老師就為小記者們詳細解答了我國視力殘疾的分類,并在一張全國盲人數據分布圖前講起盲人群體的情況。在這張分布圖前,數個不同字體的“瞽(gǔ)”排成一排。
新京報小記者跟隨中國盲文圖書館助理館員于老師走進展館。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這個是什么字?”有小記者現場提問。于老師拆解“瞽”字為小記者們答疑,講述從古代起我國盲人在音樂創作等諸多領域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后又從“中國盲文之父”黃乃講起,為小記者們科普了盲文的發展歷程、現行盲文的書寫規則、盲人書寫盲文的主要工具和方式等等。
在一面類似于洞洞板的透明塑料板前,于老師講述了盲人在書寫盲文時的不易,“他們用一個小錐子一樣的工具扎盲文,有的孩子剛開始學習扎盲文的時候,累得胳膊都抬不起來,有的就會把下巴放在手上,借用腦袋的力量去扎盲文。”
新京報小記者體驗六點盲文。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盲人日常出行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記者注意到,在視障文化館還有一間特別的房間:黑暗體驗室,專為普通人體驗視覺障礙帶來的不便而設計。體驗室里伸手不見五指,需要左手一直摸著墻面前行,同時,耳邊還會傳來汽車聲、人聲等不同的聲音,模擬盲人在外出行時的環境。
在進入體驗室前,于老師提醒小記者們,進入黑暗體驗室前不能帶任何會發光的電子設備,比如手機、電話手表等等,“左手摸著墻面慢慢前進,如果你害怕,就把右手搭在前面人的肩膀上。”
對于充滿著神秘與未知的黑暗體驗室,不少小記者在進入前十分興奮。記者跟隨其一起走進黑暗體驗室,發現小記者們在黑暗環境下走路很慢,有的小記者還會忍不住叫出聲來,也有小記者表示“什么都看不見,眼睛瞪大也看不見,太可怕了”。
這段經歷也讓小記者們難以忘記。新京報小記者、朝師附小太陽星城學校四年級學生菅子賢表示,“現在才知道盲人有多難,他們在那么黑的環境下走路,得有多難受啊。”新京報小記者、培新小學三年級學生張錦萍牢牢記住了于老師的話,“老師說不能帶會發光的東西進去,因為在黑暗環境下突然有個東西亮起來,對我們的眼睛是有傷害的。”
把世界“文物”搬進盲圖,300余件展品可觸摸
“咱們出去看展覽,一般的展品都是不可以觸摸的,展品前有玻璃罩、展區隔離線,只能用眼睛看。但是盲人群體看不到,怎么辦呢?”在中國盲文圖書館五層的觸覺博物館前,于老師用一個問題引導小記者們思考。
觸覺博物館入口處寫著“觸摸文明”四個大字。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記者了解到,觸覺博物館的設計思路就是盡量有效地利用盲人的觸覺和聽覺,帶給他們完整的觀展體驗。這里沒有玻璃罩、沒有隔離帶、沒有安保人員,每一樣展品、每一個場景都觸手可及。這也是國內第一家從基礎設施到展覽內容均是針對盲人的特點進行特別設計的觸覺博物館。
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一部分制作成的浮雕作品、仿制的十二獸首、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模型、縮小版的古代大型打擊樂器編鐘……在這里,盲人群體可以盡情地觸摸展品,在安全的環境下用指尖感受文明。于老師告訴記者,館內所有展品均為復制品,大大小小共有各類“文物”300余件。
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小記者們也很興奮,在得知可以上手觸摸后立馬上前。有的小記者還拿出手機和十二獸首中與自己生肖屬相相同的獸首合影留念。
當天,小記者們還進入了愛眼博物館參觀,了解愛眼、護眼的知識。在一個巨大的眼球模型前,于老師為學生們科普了眼睛的結構,并叮囑學生們日常生活中要養成愛護眼睛的好習慣,不在黑暗環境中長時間看書、看手機,也不能長時間玩手機游戲。
小記者在愛眼博物館體驗。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新京報小記者、府學胡同小學六年級畢業生錢睿征是當天參觀小記者中為數不多戴著近視眼鏡的人,在愛眼博物館參觀時,他格外認真,“我本來就是近視,我有個老師也是近視后來做了近視手術,我就想知道,這種近視手術能不能用在其他地方。”參觀結束,錢睿征對保護眼睛的重要性有了更多了解。
當天,小記者們還觀看了不同種類的盲文圖書,了解盲人“看”書的方式。
于老師為小記者們講解大字版教材。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和孩子一起共建殘健共融社會環境
在參觀結束之后的討論環節,于老師向學生們介紹了如何正確地幫助盲人群體。
于老師表示,視障群體跟普通人一樣,“除了眼睛看不到或者看不太清楚之外,他們跟你沒什么區別。”
“如果你在馬路上看到盲人,那首先你要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助,如果需要的話,你再幫他。”于老師現場邀請小記者上前,示范如何帶盲人與攙扶老人往前走、下臺階、經過障礙物時的不同,“攙扶老人,我們一般是跟老人平行著走,但帶著盲人一起走的話,你一定要走在他前面,先探路,他會跟著你的節奏向前走。”
于老師和小記者示范如何正確地引領盲人前行。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攝
時值暑假,在中國盲文圖書館館區內,也有不少讀者前來。
記者在一樓大廳看到,7月,圖書館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視障群體參與。比如固定類培訓盲人口琴培訓、盲人葫蘆絲培訓、盲人帶球培訓、盲人手風琴培訓等,同時,還有《交換人生》《幸存日》《利刃出鞘》《長空之王》等口述電影播放。除了線下活動,圖書館還設計了系列線上活動,比如讀書分享會、朗誦沙龍、視障兒童周末興趣小組活動(暑期班)等。
于老師介紹,目前,中國盲文圖書館5樓展覽展示區基本上都是對公眾開放的,“主要是針對盲人群體開放。希望向更多的人科普愛眼知識、視障文化。”
記者了解到,位于西城區的中國盲文圖書館自2011年建成開館,為全國盲人提供公益性、便利性、綜合性文化資訊服務,一直致力于成為集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社會終生教育于一體的一站式綜合性公益文化資訊服務機構。
于老師表示,青少年群體來到中國盲文圖書館參觀體驗十分有必要,“希望可以從小就培養他們‘殘疾人和我們一樣’的意識,殘疾人也可以平等、參與、共享美好生活,殘健共融的理念需要大家一起培養。”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