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教裝展新京報直播間的主題沙龍上,來自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及教育企業的嘉賓,就上述熱點話題展開探討。
在4月21日-23日舉辦的第81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上,眾多新產品、新應用、新技術悉數亮相。
但在新產品不斷涌現的同時,教育類軟硬件同質化問題也引發關注。如何看待同質化現象?數字教育裝備如何深度融合以滿足校內應用需求?智慧教育行業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4月22日,在此次教育裝備展上,新京報邀請了來自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及教育企業的嘉賓,就上述熱點話題展開探討。
在4月22日的主題沙龍上,來自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及教育企業的嘉賓共議教育裝備話題。主辦方供圖
“基礎性資源靠政府,個性化資源靠市場”
“參展企業達到上千家,我們很高興看到這么多企業參與教育數字化的工作。”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小學學科教育處副處長馮吉兵認為,對于教育軟硬件的同質化問題,要從兩方面來看。
從積極的角度講,教育部推進的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屬于“數字中國”的組成部分,需要全社會共同推進。馮吉兵表示,長期以來,教育部強調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機制是“基礎性資源靠政府,個性化資源靠市場”,即政府組織開發基礎的公益性數字教育資源,企業的開發研制滿足教育的個性化需求。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剛提出1年多時間,現階段企業競爭中出現產品的同質化是正常現象。
此外,馮吉兵表示,教育數字化包括教育管理的數字化和教育教學的數字化,前者基于校園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智慧教室環境建設這些共性的需求,更易出現服務產品同質化的情況。
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小學學科教育處副處長馮吉兵。主辦方供圖
教育教學的數字化則因為地域、學校,不同學段、學科素養,具體學科教學場景的不同,會出現豐富的個性化需求,需要深耕細作、分門別類,針對不同場景和需求給出解決方案。“個性化的、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需要學校、教育專家、一線師生、企業界一起協同研究,這也是教育部‘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向縱深發展’的含義。”
新東方智慧教育事業部副總經理張蓓認為,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運營和教學服務是企業的責任和能力,不同地區、學校,甚至一個學校不同老師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企業要提供豐富的產品,老師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在企業提供的服務中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產品解決方案。同時,推進教育數字化,老師的信息化能力和科學素養也至關重要,要通過培訓讓老師能夠充分利用企業提供的智慧教育產品,以解決個性化需求的問題。
九學王研發的產品以To C端為主,在九學王CEO劉衍兵看來,將課堂、家庭等不同的教育、學習場景進行細分,可以交付不同的、個性化的產品。讀書郎智慧教育事業部副總經理周慶則介紹了To B端的經驗,她表示,一方面要讓教育產品做到簡單、易上手,另一方面將教育資源的內容本土化,堅持為學校做校本資源服務,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數字技術助力“精準教學”
在此次教育裝備展上,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也帶來了各具特色的參展作品,包括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解決方案、虛擬實驗教學的解決方案、德育服務平臺、智慧教育云平臺等。
馮吉兵介紹,其中,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和虛擬實驗教學的系列解決方案是兩大亮點,“中小學生在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必然處于人工智能的環境中,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是迫切需求,我們組織高校專家重點研制了系列教材、開發了配套的授課資源和實驗環境,正在研制學生素養的評價系統。”馮吉兵介紹,目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系列解決方案已經在全國28個省份落地,應用學校800余所,在試用中不斷完善,也獲得了認可。
“中小學理科實驗教學普遍面臨復雜實驗做不好、抽象實驗不好做、危險實驗做不了等痛點和難點問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助力這些問題的解決。我們組織研制了與小學科學和初高中理化生等學科主流教材配套的虛擬實驗資源,包括視頻、3D、虛擬現實三種形態,可以滿足實驗教學、創編、測試等多樣化需求。”馮吉兵介紹,目前中小學虛擬實驗教學的系列解決方案應用學校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達到16000多所。
對于此次教裝展,浙江寧波市仁愛中學黨總支書記尹恩德最深刻的感受是,“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如何推進智慧校園、智慧校園如何進入教育改革的深水區等多方面,在此次教裝展示會上都有體現。“教與學的本質就是交互,新技術在數字化改革浪潮中,很多公司的產品在加強學生和教師交互性方面都有進一步的發展。”
浙江寧波市仁愛中學黨總支書記尹恩德。主辦方供圖
沙龍上,尹恩德也介紹了該校的經驗。從教育管理方面,他介紹,目前該校通過技術賦能,實現了“一鍵式系統”,為教師減負,如教師申請彈性工作、非教學型事務等均可通過校內系統線上“一鍵完成”,“在教育治理方面,教師評價、個人發展、數字畫像也正在逐漸發展”。
教學方面,尹恩德表示交互是教學的本質,老師在和學生的交互中能判斷孩子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但在傳統教學中受限于課堂時間,老師很難做到和每個學生交互,而如今借助數字教育,將教學數據生成過程性評價,可以促進教師對學生的“精準教學”。
希望學校構建起高質量數據中心
數字化教育產品層出不窮,繁多的產品是否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張蓓認為,企業在做產品設計和提供服務時會有兩個樸素的想法,即“在教學方面做查缺補漏”“從運營管理角度做化繁為簡”。“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匹配個性化學習,為教師提供學情分析,這些恰恰都是化繁為簡的過程,為學校和學生減負。”張蓓強調。
新東方智慧教育事業部副總經理張蓓。 主辦方供圖
同時,三家企業負責人借此也進一步探討了是否有必要打通企業間的數據關聯,在數據共享和系統兼容等方面進行深度整合。張蓓介紹,企業在進校后,會看到學校已經采購了哪些信息科技產品,會基于學校已經采購的設備提供服務,幫助學校建立校本資源庫,將已采購的教學用具用起來。
九學王CEO劉衍兵。 主辦方供圖
對于資源開放和數據共享,劉衍兵的建議是“賬戶系統打通”。他認為,可以以學校、地區為單位,制定接入標準參數要求,做服務項目時,企業必須能夠滿足標準參數,以打通個性化學情需求的流轉。“我們了解到,很多地區已經在這樣做,打造教育教學的核心知識圖譜,能夠很好實現數據流通。但基于教研師資和所在地區不同,各地知識圖譜有差異,可以從國家層面制定標準的知識圖譜作為基本技術底座,廠商之間可以進行聯動。”劉衍兵說道。
讀書郎智慧教育事業部副總經理周慶。 主辦方供圖
周慶對此也有深入思考。她認為,教學智慧課堂、考試用閱卷、作業三個環節都屬于教學環節,如果學校分別采購了不同企業的產品,三者數據打通才能實現精準教學,如果每家產品數據不互通則會形成數據孤島,不僅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和管理效率,反而可能導致操作上的負擔。她表示,企業間協作制定統一規則、標準能夠實現數據互通,同時也要兼顧數據安全。
“對學校來說,如果沒有數據中心的構建,教師在教學中創造的教育教學資源就會流失。”尹恩德表示,未來希望各方能夠構建起高質量的數據中心,把教師過程性、創造性的教育教學資源構建起來,支撐教師未來的發展。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