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訓機構在收費管理、預收費資金監管方面有哪些政策要求?
問題一
校外培訓機構在收費管理、預收費資金監管方面有哪些政策要求?
答:為切實規范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收費行為,2021年12月23日,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市場監管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管的通知》,通知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線上和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屬于非營利性機構,其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普通高中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照執行。下面,我介紹一下收費管理的具體政策和要求。
一是明確收費標準。我省義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基準收費分為3種班型,35人以上的大班每課時25元;10-35人的中班每課時40元、10人以下的小班每課時60元;線上學科類校外培訓基準收費標準為15元;線上線下收費標準可根據實際情況相應浮動,但上浮不超過10%,下浮不限。線下培訓標準課時時長為45分鐘,線上培訓標準課時時長為30分鐘。培訓機構一次性收費不超過3 個月或單科不超過60 課時,如兩者同時進行的,應選取收費時段較短的方式。
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需根據辦學成本、經濟發展、市場供需、家庭負擔等因素合理定價,堅決遏制過高收費和過度逐利行為,嚴厲打擊惡意漲價行為。
二是加強收費公示。培訓機構要通過在培訓場所顯著位置、機構網站、公開媒體等方式進行收費公示,將培訓內容、培訓時長、收費標準、教師資質、收費和退費辦法等信息提前向社會和家長公開。各地培訓機構主管部門也要統一公示當地校外培訓機構名稱、辦學類型、辦學規模、收費標準等信息。
三是簽訂培訓合同。各類培訓機構開展培訓服務時應與學生家長簽訂培訓服務合同。合同應全面使用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制定的2021版《中小學校外培訓服務合同》。
四是開具規范發票。校外培訓機構要嚴格按國家規定,主動向學生開具規范發票,發票內容應按照實際培訓收費如實開具,不得填寫與交易不符的內容,不得以收款收據等“白條”替代收費票據。學生索要收費發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
五是加強預收費監管。所有培訓機構必須按要求在相應銀行開設預收費資金監管賬戶,學生家長要將培訓費全部繳入監管賬戶,采取銀行托管、“一課一消”“分期撥付”等形式,對培訓機構預收費進行全面監管。全面推進運用國家或地方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資金監管平臺開展資金監管,實現“平臺收費、專戶核算、序時撥付、退費順暢、全程可控”的監管閉環,堅決防范“退費難”“卷款跑路”等情況,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利益。
問題二:
合理利用社會資源是“雙減”試點任務之一。南通是如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的?
答:我市大力統籌整合利用多方資源,引入校園參與課后服務,切實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重點做好“三個打通”:
一是校與校之間打通。通過“名師走校服務”“集團服務共享”等形式,實現校與校之間課后服務師資與課程共享。暑期托管服務期間,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編排區域服務菜單,同一區域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就近跨校選課。支持當地職業院校建立職業體驗中心,為中小學生提供免費職業體驗。
二是部門與部門之間打通。聯合科技、工信、文廣旅、體育、團委、婦聯、文聯等部門,召開社會資源助力“雙減”工作座談會,建立公益性課后服務聯合供給機制,充分利用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體育館、博物館、科技館、知名企業等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教育服務,形成菜單式的公益性課后服務“一張表”,供全市中小學選擇利用。
三是校外和校內之間的打通。召開非學科類培訓機構進校園工作座談會,出臺公開招募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進校園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的實施辦法,建立校外培訓機構評估制度,首批遴選出60家資質齊全、行為規范、信譽度高、無違法違規記錄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列入準入校園“白名單”,向社會和學校公示公開;學校根據課后服務需求,從目錄庫中自主選擇確定所需的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后服務。
問題三:
在“雙減”全面實施一周年的時候,如何理解“雙減”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
答:謝謝你的提問。我們先分享一個事例。我們江蘇宜興市,7月20日,“宜興教育”發布了暑期校外培訓機構違規培訓查處通報(一),通報了查處5起無證無照非法辦學、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案例。5起案例均在居民區里,有一起是在小區一個車庫里。
這個事例,一方面說明了對待違法違規行為的從嚴治理態度,另一方面說明了治理工作的艱巨性。從這意義上說,我個人認為,攻堅戰、持久戰可以并成一句話,即“雙減”工作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這里的重心是攻堅,狀態是持續的攻堅。
攻什么堅?攻堅體現在哪里?至少有四方面:一是政策供給,依法依規治理,依法依規保障;二是教、學、評、考、招整體推進;三是校外培訓常態化治理;四是觀念轉變。不僅需要政策、法律、技術的支持、參與,還需要價值觀念的轉變。
“雙減”工作涉及面廣,復雜程度高,雖然是小切口,推動的是大改革。從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標本兼治等“雙減”工作原則來說,持久的攻堅戰,將伴隨“雙減”全過程。顧月華副廳長去年7月在《中國教育報》刊文,標題是《以必勝信念協同打贏“雙減”攻堅戰》。時過一年,我們有更深的體會。我們仍然需要并堅信,以必勝信念協同打贏“雙減”持久攻堅戰,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良好教育生態。
來源:“雙減”辦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