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數學科目考試結束。隨著考試結束的鈴聲敲響,考生們正式結束了高考第一天的征戰(zhàn)。數學科目難度如何?南都教育聯盟記者奔赴各考點記錄考生第一心聲。
6月7日下午數學科目考試結束。隨著考試結束的鈴聲敲響,考生們正式結束了高考第一天的征戰(zhàn)。數學科目難度如何?南都教育聯盟記者奔赴各考點記錄考生第一心聲。
“我感覺我要趴在地上哭了”
“考場上有些同學感覺考得還可以,考完試后發(fā)現他們笑得很開心,但是我感覺我要趴在地上哭了。”廣州市第七中學考點外,一位剛結束考試的鐘同學哭笑不得地和南都記者說道,他認為這次數學科目的考試難度較高。“可以說把一模、二模的難題都放在一張試卷中了,不知道是我做的卷子太少,還是我學得不夠深入,我覺得我三年以來做過的高考模擬試卷中沒有一張有這次的一半難。”
不過鐘同學也表示,雖然感覺數學科目表現不是很好,但接下來自己不會放棄,還會繼續(xù)努力,好好沖刺其他科目的考試。
廣州市第七中學考點外,不少學生考完數學后情緒低落。
廣州市第七中學考點外,不少學生考完數學后情緒低落。
廣州市第七中學考點外,不少學生考完數學后情緒低落。
南都記者了解到,大部分考生反映數學試題難度偏高,題型較新,有些棘手。廣州市天河中學的李同學告訴南都記者,這次的題型與平時做的都不太一樣,“看上去很簡單,似乎算起來不難,但解題時總會在某一個點遇到障礙”。她認為,這次選擇題并不算很難,但是大題的第一小問存在一些“坑”,會把人難住。天河中學的張同學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大題題型很新,難度也上升了,而且題量也變大了”。
來自執(zhí)信考點的周同學認為,自己做過去年的數學卷,可以很輕松地拿到100多分。但今年的試卷每一題都很難,沒有簡單的題目,感覺成績可能會比去年低20分到30分左右。“從填空題開始難度就沒有像以前一樣一級一級往上增,第一題開始就感受到難度了,讓我感覺有點懵,等我出來的時候腦子都空白了。”周同學無奈的搖搖頭表示。
16:50分,執(zhí)信中學考點外陸陸續(xù)續(xù)聚集了等待著的家長們,特警的身影也在考場外忙碌著,積極協調現場,為考生開辟出一條通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執(zhí)信學子激動地表示,她覺得真正難倒自己的是數學。“因為第一道數列就很難,大部分人都沒做出來,所以大家出考場都在哭。第一道大題是最容易崩心態(tài)的,做不出來很可能就影響了后面大題的推解。”談到數學考試時這位女同學有點面露苦色,“平常考試數列題再難無非就是求奇偶,幾何題可以一個角度一個角度去推,可今年我完全不知道怎么做。”
考生:題型和以前高考一樣 思路要轉換
不過也有考生持不同觀點。在六中考點外,考生小楊認為考題整體難度不大,但今年考卷的數列題和立體幾何求距離有難度。“跟往常的高考相比,第17題數列題給出的條件會不一樣,往常給出的條件會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這次給出的條件需要思考很久才能想出來。”
六中考點學生有序走出考場。
考生小陳表示:“今年很多題型都是跟以前高考一樣的,但是做題的方式和給出的條件會不一樣,思路可能要轉換一下。”
來自培正中學的考生林同學告訴南都記者,他覺得試題中概率題比較新,考查公式應用,這個式子的分子分母都很復雜,但是拆開之后就很簡單。他感覺自己發(fā)揮還不錯,前面題目計算量有點大。“前面我是跳著做的,做完之后面往回做就容易了。”
名師點評:今年的數學卷穩(wěn)中求新
今年廣東高考的數學試卷考題基于哪些考量? 在數學科目考試結束后,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對數學科目進行了直播分析。
廣州市第六中學老師劉濤表示,試卷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突出數學學科的特點,體現了課程標準和考試范圍說明要求,注重與教學生活實際相結合,考察內容注重全面性,突出了骨干重點內容,加強基礎性與關鍵能力考察,有助于引導中學教學依標施教、施教依標,充分發(fā)揮了數學科在高考中的選拔與引導功能。
在亮點方面,試題背景素材緊密聯系國家社會經濟發(fā)展、生產生活實際。如第四題,以我國的重大建設成就南水北調工程為素材,融合考查考生空間想象能力、數學閱讀理解能力、運算求解能力,對數學抽象、數學建模等數學核心素養(yǎng)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引導考生關注社會建設的偉大成果,增加社會責任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