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考入湘潭大學數學系;1985年,從湘潭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后,周向宇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博士,博士畢業后留所工作……30多年來,他從未離開過數學領域,用他的話說“一直在勇攀科學的高...
中關村東路的車水馬龍與喧囂很難闖進周向宇的辦公室。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路上,東側緊挨著繁華的中關村東路,但那些熱鬧仿佛都與周向宇無關。在他的辦公室里,近一人高的文獻、書籍將辦公桌圍得滿滿當當,隔開了外界的喧嘩,辟出一方讓他可以“遁入”數學世界的寧靜小天地。
“搞研究一定要‘坐得住’。”這是周向宇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16歲考入湘潭大學數學系;1985年,從湘潭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后,周向宇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博士,博士畢業后留所工作……30多年來,他從未離開過數學領域,用他的話說“一直在勇攀科學的高峰”,而這也是他讀初中時便定下的目標。
周向宇研究領域為基礎數學中的多復變和復幾何。1997年,經歷多年在俄羅斯科學院斯捷克洛夫(Steklov)數學所做訪問學者之后,他解決了“擴充未來光管猜想”這一當時無人能解的問題,該工作亦被寫入史料性著作《二十世紀的數學大事》《數學的發展:1950-2000》。1998年,他獲得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俄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
2003年2月至2012年6月,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2013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2月,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陳省身數學獎、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數十年來,周向宇在基礎數學領域中深耕不輟,可謂碩果累累。
“一個人有真才實學才是最重要的。”在采訪中,周向宇多次提到,從小就養成的“獨立思考”“自主思考”習慣,讓他在做研究中能夠從容應對。
“我從小就喜歡自己思考問題,即使正確答案就擺在旁邊,我也不看,要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題。有時候對答案,還會發現我的解法、思路更好。”言語中,能感受到周向宇作為一名科學家的嚴謹與踏實,對數學的癡迷,對做學問的執著。
作為老師,在和學生討論時,周向宇總是很嚴格、甚至有些嚴厲。“如果我帶的學生哪一步說錯了或者哪個問題說得不對,我會毫不留情地指出來。”對他而言,倦怠與糊弄是絕對無法容忍的。
生活中的他則親切而隨和,在數學研究之外,還喜歡國學、歷史,他的筆下可不只有數學公式,辦公室里隨處摞著的宣紙上,滿是他練字的痕跡。
提到高考,周向宇感觸頗多。“我高考失利過,但我還是坐在了這里,而正是這一次高考讓我意識到,什么困難都不能把我打敗,也正是那一次次困難讓我在如今的數學研究中如魚得水。”
在周向宇看來,高考雖然重要,但并非人生的終點與全部,有明確的目標并愿為之付出努力才能獲得長遠的發展,而挫折恰恰能夠激發一個人的潛力。
周向宇的辦公室里,近一人高的文獻、書籍將辦公桌圍得滿滿當當。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初中時被科學家的故事吸引,立志研究數學
新京報:和現在的孩子相比,你小時候的求學經歷有什么不一樣?
周向宇:我小時候比較貪玩,讀小學高年級以后才開始安安靜靜地學習。為什么有這樣的轉變?我想有幾個方面的影響。上世紀70年代社會倡導看《毛澤東選集》,我五年級時就讀完了“毛選”,我讀了其中的每一篇,還寫了心得體會。“毛選”給我的重要影響比如有“戰略上藐視困難,戰術上重視困難”,即不要害怕困難,心中要有目標,重視如何克服困難,這對我是有促進作用的。去年我們小學同學聚會,大家還提到,當時班主任老師拿我的心得體會當做范文給全班念,表揚我寫得不錯。(笑)
新京報:什么契機讓你定下了鉆研數學這一目標?
周向宇:1977年恢復高考時,我正讀初中,全國都在宣傳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簡稱“數學所”)的華羅庚先生、陳景潤先生等科學家,鼓勵我們勇攀科學的高峰。我記得當時一份報紙上整版刊發了一篇關于陳景潤先生挑戰“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那篇文章我認認真真看完了。 后來,湖南省郴州市第一次舉行全市的數學比賽,我作為初中組的學生參加比賽,很榮幸拿了第一名。因為是第一次舉辦比賽,市里很重視,市中心、十字路口,到處都張貼著光榮榜,給了我很大鼓勵,感覺做數學很光榮。那時,我就有了明確的規劃,報考知名大學的數學系,到中科院數學所讀研究生、做數學研究。
新京報:你學好數學的秘訣是什么?
周向宇:我父親是高中數學老師,家里數學書也多一些,我就經常看,慢慢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和現在不一樣,我們那時的初中、高中都是兩年學制。因為熱愛,我在數學上面花的時間比較多,初中時就已經把高中階段的數學都學了。
那時的父母和現在的父母也不一樣,雖然他們也很重視孩子的學習,但并不焦慮。我學習非常主動,目標很明確。印象很深的是,當時我常常排隊幫家里買東西,排隊時都在思考那道數學題該怎么做。平時我也不太愛玩,只是一心學習,母親還勸我去看電影調劑一下。
新京報:作為數學老師的父親對你有什么教導和影響?
周向宇:我從小便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遇到問題通常是自己琢磨、思考,也時常自己提一些問題來鉆研。我父親是數學老師,還是省特級教師,我做完題會給他看,他會批改。他對我的要求很嚴格,我做完的題目,在父親那里很難得到全勾(√),他總能找到表述不夠嚴謹、書寫不規范的地方。不過,每次他改了以后,我也覺得很有道理,知道自己今后應該更注意哪些方面。
新京報:除學習之外,還有哪些兒時的經歷對你的成長有影響?
周向宇: 我母親是醫生,我們住的是母親單位的房子,因為工作原因,她有時需要值夜班,所以早飯都是我來負責,還要幫助父母照顧比我小三歲的弟弟。我記得那時是集體用水,還記得冬天時,我用扁擔去鍋爐房挑兩桶熱水回來。
我也很重視鍛煉,從讀中學開始,每天早晨上學前先跑步,跑半小時左右。鍛煉的習慣也是受到了“毛選”的影響,因為大家都經歷過艱苦的斗爭環境,對身體的要求很高,而且我也認識到,好的學習也需要好的身體。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讀大學、讀研究生。現在退化了,晚上就只散步了(笑)。
周向宇的辦公室有一塊大黑板,他經常用這面黑板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不能因為高考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圈住了”
新京報:當年參加高考有什么難忘的經歷?
周向宇:我讀的大學是當時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不是當年的知名高校。因為各種原因,我的高考沒有那么成功。我還記得看到高考成績后,我的兩條腿都軟了,比預想的低了幾十分。我在高考中發揮失常,錯的那道數學題是我會做的,但不明白什么原因就是犯了平時不會犯的錯,這道題我記了四十年,永遠都不會忘掉。
但我還是很快從失落中走了出來,因為我的最終目標是學數學,進入湘潭大學數學系后,我還有機會通過考研進中科院。我的路沒有因為高考而中斷,我反而覺得,這段經歷鍛煉了我,從此以后沒有什么挫折能夠把我打倒。
新京報: 你怎么看高考改變命運這一說法?
周向宇:從我的個人經歷來講,不能因為高考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圈住了,高考失利不但沒有擊垮我,還鼓勵了我。我覺得不應該使年輕人把壓力集中在高考上。
學習要“坐得住”,還要有目標,我比較幸運,在初中就已經確定了目標。 但現在的學生在中學時期可能因為高考的原因,不太有機會去想人生應該怎么安排。建議同學們到了大學之后,一定得先把目標想清楚,奔著這個目標努力,真正做到有真才實學。
新京報:16歲就離家上大學,有遇到什么困難嗎?
周向宇: 我從小就愛做家務,自理能力不錯,沒有覺得離開家出去讀書有什么困難。那時候上大學,被褥、行李都得從家里帶過去,我的行李先郵寄到了學校,我提著箱子坐火車過去。那時從郴州到湘潭,得坐十幾個小時的綠皮火車,不像現在有高鐵很快就能到。上大學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時擠不上火車,得從窗戶里爬進去,還經常要站十幾個小時。
圖為周向宇與母親在湘潭大學合影。 受訪者供圖
人生的發展就如同一場馬拉松
新京報:當時大學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是怎樣的?
周向宇:高校的條件也沒有現在這么好。那時候我們開玩笑說自己上的是“五無大學”——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連教學樓、宿舍和圖書館都沒有。湘潭大學在恢復高考后是邊招生邊建設,一開始校舍都是租的平房,學生也很少,等到我那一屆才有了宿舍和圖書館。我記得當時沒有自來水,食堂做飯用井水,下雨時就會吃到黃泥水做的米飯。
但即便條件這么艱苦,也沒人抱怨,大家覺得只要能學好就行。我們都很珍惜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從農村考到城市里來讀大學的同學。湘潭大學的校風很好,湘潭是毛主席的家鄉,毛主席特別為這所學校題寫了校名,而且囑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學辦好”,所以有很多杰出的年輕人是懷著對主席崇敬的心情來工作的。課程設置方面規格也很高,全國名牌大學要求什么,我們學校也要求什么。湘潭大學數學系(現名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出了兩位中科院院士,這在全國來講都是不多見的。
新京報:哪位大學老師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周向宇:讀大學時,能感受到老師們對學生很重視,像我們的班主任老師梁國鼎,當時他才三十多歲,精力充沛,經常到學生宿舍和我們一起下象棋,有時還和我們這些小伙子掰手腕,師生關系非常融洽。
所有人都沖著把學校辦好的目標努力,大家都有一個明確的共識,那就是不利于團結的話不說、不利于團結的事不做。這很了不起,對于學生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之間沒有攀比,而是互相激勵。
新京報:你在研究生階段師從陸啟鏗院士,據說他對學生很嚴格,一般不會表揚自己的學生,當時為什么還要“迎難而上”?
周向宇:華羅庚先生回國以后,陸先生是他的親傳弟子。 我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后要選導師,因為小時候受到了“勇攀科學高峰”的熏陶,我就問哪個老師做的方向是最難的(笑)?當然,也是因為對復變函數有興趣,陸先生做的就是多元復變函數,是非常前沿的研究領域,所以我毫不猶豫地選了他。
我堅定地選陸啟鏗先生時,有位老教授說“哎呦,你跟陸先生能學到東西,但是很難得到他的push(推薦)啊。”我當時也沒多想,覺得主要還是要學東西。但實際上,我還是得到了陸先生的表揚,他公開贊賞過我的工作。
新京報:對即將參加高考的學子,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周向宇:我想對年輕人說的是,高考不是終點。過去有些課外輔導班總說“不要輸在起跑線”,其實,人生的發展就如同一場馬拉松,中學只是初始階段,千萬不要在考上心儀的大學后,就覺得行了、不再努力了。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還是需要進一步努力。
周向宇給高考學生的手寫寄語。 受訪者供圖
人物簡介
周向宇,1965年3月出生于湖南郴州,湖南洞口人,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