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出象牙塔,走穩就業路,我們與你同行。
▲5月17日,安徽大學(磬苑校區)大學生就業中心,大學生在“招才引智進高校”專場招聘會現場咨詢了解崗位信息。圖/新華社
當就業遭遇疫情,1076萬名應屆畢業生迎來“史上最難就業季”。
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關系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因此,這場就業大考,不僅是大學生們的“最后一考”,也是高校、企業及社會面臨的一道必答題。
四年大學兩年半疫情,這屆畢業生已然承受太多。臨近求職關鍵期,又疊加嚴峻復雜疫情形勢,一些地方的高校畢業生無法像往年一樣,去招聘單位面試和實習,傳統就業招聘渠道也面臨不夠通暢、招聘崗位受到疫情影響中斷或減少等現實困境。
“要千方百計為青年辦實事、解難事,主動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讓廣大青年真切感受到黨的關愛就在身邊、關懷就在眼前。”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青年工作指明方向。
眼下,幫千萬畢業生破解就業難題已刻不容緩,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也相繼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用真金白銀鼓勵支持中小微企業更多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教育部開展的“2022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活動”,以系列招聘、訪企拓崗、萬企進校、就業指導、精準幫扶等五大專項行動,幫助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
▲5月13日,重慶市西南大學,應屆畢業生在“百萬英才興重慶”招聘會上了解招聘信息。圖/新華社
畢業生就業“攻堅”,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莘莘學子就業問題,不僅是一件關乎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大事,更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
各類企業作為穩就業的主體,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努力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為“穩就業”作出貢獻。
肩負畢業生就業工作主體責任的高校,高壓之下也積極作為,與時俱進。無論是“直播帶崗”還是“現場招聘”,要積極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為畢業生推介崗位。此外,各高校也要根據疫情防控措施變化情況,及時為畢業班學生返校及外出求職、面試、實習等提供便利。
“艱難時刻,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當全社會千方百計,為大學生就業出力之時,大學畢業生更要有信心錨定未來方向,打造“個人IP”,增強比較優勢,力爭脫穎而出。
▲5月13日,重慶市西南大學,應屆畢業生參加“百萬英才興重慶”招聘會。圖/新華社
邁出象牙塔,走穩就業路,我們與你同行。
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團市委等單位多方指導下,新京報發起“職引未來——我幫畢業生找工作”特別行動,以期有效地利用媒體資源,在企業、高校及社會資源之間搭建就業服務平臺,盡最大努力為畢業生“職引未來”。
我們將提供就業信息、推介畢業生、建立企業和高校的紐帶,為就業助力;我們將舉辦線上線下各種就業活動,為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答疑解惑;我們將建立溝通渠道,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掃除就業困難和障礙。
歡迎畢業生、用人單位,通過新京報APP、熱線(010-67106710)、郵箱(xjbjy@bjnews.com.cn)投遞簡歷和就業需求(不對外顯示,勿憂信息泄露),也歡迎社會各界分享就業經驗,提供就業幫助。
“志當存高遠,行當積跬步。”高校畢業生既是今天的求職者,也將是未來的生產者、創業者和工作提供者。此時此刻,全社會都不妨充分調動資源,幫大學畢業生全力以赴奔向夢想彼岸!
撰稿/新京報記者 徐秋穎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