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質量是衡量研究型學校的主要指標。
“育人質量是衡量研究型學校的主要指標。”10月19日,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學舉行的研究型學校建設項目交流會上,來自北京東城、順義、懷柔等區的多位中小學校長共同探討如何讓教育研究促進教師、學生的成長。
“文化自覺和價值認同,是學校變革和創新的動力。”北京市第十一中學校長崔楚民表示,學校長期堅持課題引領和帶動,發展了教師隊伍,形成了研究型組織文化特色,推動了小初高一體化發展,有效提升教育質量。
崔楚民介紹,學校提出和實施了學習型學校發展戰略。依托課題“學習型學校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通過持續開展教師職業發展月、發展學習型組織文化等措施,形成學習型學校文化特色。通過展示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職業精神,提升教師的價值追求。在課題的帶動下,教師專業成長顯著,該校教師每年發表論文接近百篇。
順義區西辛小學校長朱秋庭介紹了該校“游戲化”教學的實施進展。她表示,學校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需要,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基于學習科學視角,提出游戲化教學實踐研究,將學習變成一種積極投入、意義構建和持續提升的主動性活動。通過闖關類、設計類、桌游類等方式,學校將游戲與真實生活相結合,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變得更科學、更快樂、更有價值。
懷柔區第三小學校長曹仲帥分享了該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該校2021年的科研主題是孔子,學校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點燃學生走進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為每個年級打造了孔子微課程。通過誦讀、眼看、讀譯的方式,全面呈現孔子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此外,學校設置了“孔子研究月”,通過主題研究、表演、手工等方式,讓孩子們全面了解孔子。
在點評環節,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佟德表示,育人質量始終是衡量研究型學校的主要指標。未來,課題研究要重點關注大單元教學以及中小學與高校的合作,以“長鏈條”的形式培養學生,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實現一體化的完整人格教育,讓學校發揮“文化場域”的作用。
佟德提出,教師的科研素養是研究型學校的基礎。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具備科研意識、科研精神、科研知識和科研能力等素養,成為“成長型教師”。此外,管理機制是研究型學校的保障。學校要在指導制度、激勵制度、經費保障制度、交流制度等方面為教師開展研究提供保障。通過課題研究,讓教師的理念得到更大范圍的認可。
此次交流會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順義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懷柔區教科研中心、密云區教師研修學院協辦。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