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教育在線發布了《2020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從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近年考研報名及招生特點等方面做了詳細解讀,其中涉及眾多數據分析,下面一起來看看吧~01 我國研究生數量及與發達國家對...
近日中國教育在線發布了《2020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從研究生教育發展歷程、近年考研報名及招生特點等方面做了詳細解讀,其中涉及眾多數據分析,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01 我國研究生數量及與發達國家對比
我國研究生新中國成立當年僅招生242人,到2019年招生91.7萬人,增長3700余倍,招生人數累計達到1000余萬人,其中碩士研究生超過900萬人,而從1981年開始招生的博士研究生到2019年招生人數累計達到130余萬人。
據此也可推算,算上20研究生招生,我國碩士研究生累計招生人數將超過1100萬人。
人口和經濟水平是決定碩士、博士的發展規模的重要因素,我國經濟面臨轉型升級,有質量的中高速發展將是常態,對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會越來越迫切。
目前我國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規模與經濟發展規模的比例關系,達到了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超過了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但從人口博士、碩士比看,我國人口博士比是發達國家的近5倍,人口碩士比是發達國家的近3倍,遠低于發達國家。
02 研究生報考人數持續增長
與招生人數相比,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更是持續增長。2015年以來,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屢創新高,2019年報名人數增幅達21.85%。繼2019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高漲之后,2020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再次打破紀錄,達到341萬人,較2019年增長17.59%。
近年來,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熱度較高,與我國經濟處于轉型發展時期相關,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加大,為了增強就業競爭力,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層次,許多畢業生加入了考研隊伍。
由于就業壓力增大,以及非全日制招生制度逐漸完善,考研報名人數中往屆生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比如遼寧省2020考研人數中往屆生比例上升到41.8%,湖北省這一數據達到39.43%。
近年來,全國各省研究生報名人數也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漲:
2020年,42.5萬考生報考北京市碩士招生單位,較去年增幅達到11%,在全國考研報名人數中約占12.5%。
2020年遼寧省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約為11.9萬人,較2019年增幅超過8.7%。同時,全國報考遼寧省域內45個碩士研究生招生單位的考生總數為13.1萬人,比2019年增加了19926人,增幅為17.9%。
2020 年在甘肅省報名并確認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人數為 60034 名,推薦免試生 2235 名,總報名人數 62269 名,比 2019 年增加 6934人,增幅 12.5%。報考省內招生單位人數增幅 16.4%。
03 棄考率超10%,考研棄考率居高不下
考研人數持續增長的同時,碩士研究生考試的棄考率也一直居高不下,不少地區及高??佳袟壙悸食^10%以上。
廣東省2019年碩士研究生考試中,應考人數約14萬人,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約12.4萬人,棄考率達到約11%。
遼寧省2019年碩士研究生考試應考人數為109539人,實際參加考試為97365人,缺考人數為12174人,棄考率約11%。
深圳大學2019年網報確認16019人,實考14083人,棄考人數近2千人,棄考率達到12%。
04 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特點
近十年來,各學科的招生人數也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規律。
從各學科招生人數來看,與10年前相比,哲學、文學、軍事學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呈下降趨勢,其他學科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而歷史學雖較10年前有所增長,但增長率僅為11.6%。教育學增長幅度最大,為294%;其次是農學,增長率達225%。醫學、管理學的招生人數較10年前翻了一倍以上。
2008年至2018年的數據顯示,工學在各學科門類中招生人數占比最高,在2018年占比達34.29%。其次則是管理學,所占比例在2018年上升至16.01%。從變化趨勢來看,工學、醫學、藝術學招生人數占比變化不大。占比下降的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理學、軍事學。教育學占比從2008年的3.83%增至2018年的7.65%,增加了近一倍。農學、管理學招生人數占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今年受疫情影響,教育部明確將擴招增量重點投放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民生急需領域,重點投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05考生更青睞社科類專業,但就業差預期
在高校的報考熱門專業中,社科類專業常常占據前列眾多席位,而工科類專業寥寥無幾。從近年來研究生報名的熱門專業可以看出,考生在選擇讀研時更青睞金融、法律、新聞與傳播、工商管理等社科類專業,而工科類專業報名熱度遠低于社科類專業,報錄比差異明顯。
比如暨南大學2019年報考熱度最高的前十專業中,金融專業的報名人數最多,達到1290人。新聞與傳播、計算機技術、工商管理、會計等專業仍然榜上有名。只有計算機技術是工科類專業。
但從本科及研究生就業情況看,社科類專業無論從就業率、薪資待遇方面,表現均不如工科類。顯然社會需求量更大的是理工科專業,尤其是工科專業。這也提醒高考考生,雖然文科學習難度低,相對容易獲得高分,但目前的就業前景不好。
從畢業薪資看,工科類畢業生整體高于社科類畢業生。浙江大學2018屆畢業生暫定年薪中,信息學部多數在19萬至30萬薪資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學部,工學部在17萬以上薪資的畢業生也幾乎占據一半比例,而社科學部、人文學部、理學部、農生學部薪資水平大多在7萬至15萬之間,醫學部薪資大多在9萬至11 萬水平。
06考生構成、考研動機、推免招生
在考生構成中,往屆生、女性比例均不斷提高。
據調查顯示,考生讀研主要動機是獲取研究生學歷、提升就業和從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考生對自我提升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層次亦成為考生讀研重要因素。
“雙一流”建設啟動后,“雙一流”高校不斷擴張研究生教育規模。其中,推免作為研究生招生改革探索的一種方式獲得了高校的普遍歡迎,并成為“雙一流”高校重要的招生途徑之一。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招生單位認為推免生質量普遍高于統考生,近七成統考生認為獲得推免資格很不容易,整個過程是透明公平的。
07 專碩招生數量逐年遞增,非全生源不足
從2009年起,大部分專業學位碩士開始實行全日制培養,10年來,以應用為方向的專業碩士招生數量逐年遞增,占比持續增大。在2009年專業碩士占比僅15.9%,2017年首次超過學碩招生人數,到2018年專業碩士招生人數占比近58%。《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我國“專業學位碩士招生占比達到60%左右”。專碩招生規模的增長,符合當前我國對研究生培養結構布局,滿足我國經濟發展需求。
自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納入統考,非全日制生源不足是招生單位面臨的普遍問題。近兩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專業招生計劃,部分專業存在無人報考、無人上線、考生不愿調劑到非全等現象。從今年部分高校公布的數據看,生源問題依然比較突出,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考生認為非全日制社會認可度偏低。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調查顯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報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為備選項。
對于20考研新政“非全日制原則上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調查顯示七成以上考生認為對自己沒有影響,不考慮非全日制,14%的考生認為影響很大,導致不能報考非全日制。也有11%的考生因為是在職定向報考,非全日制改革對其影響不大。
08 考研報錄比創歷史新高
近幾年雖然研究生招生數量不斷增長,但增幅要遠低于報名人數增長幅度,導致研究生報錄比不斷提升。
2019考研報名人數增加到290萬人,報錄比預計為3.6:1,較2018年明顯提升。2020年考研報名人數再次上漲,共計 341萬,報錄比預計為4:1,達到近20年來最高。
09 研究生實際畢業生數低于預計畢業生數
2003年預計當年研究生畢業生數為13.1萬人,實際畢業生數為11.1萬人,近15%未能按期畢業。到2018年,研究生預計畢業生數為77.3萬人,實際畢業生數為60.4萬人,超過兩成的研究生延期畢業。
2003年碩士預計畢業生數為96231人,實際畢業生數92241人,延畢率約4%,到2018年,碩士預計畢業生數為604003人,實際畢業生數為543644人,延畢率上漲到近10%。
與碩士相比,博士延期畢業生數增幅較大。在2018年,碩士實際畢業生數是博士的將近9倍,但博士延期畢業生數超出碩士47939人,達到10.8萬人。
10 附錄:研究生數據調查
以下為中國教育在線調研數據,可參考:
● 從本科院校來看,報考的考生中,83%左右的考生本科院校為非“雙一流”,只有不到兩成的考生來自于“雙一流”高校。在考生群體中,以非“雙一流”考生居多。
● 從報考的專業方向來看,絕大多數考生報考的專業方向與本科所學專業相同或相近。其中,近六成選擇了報考本專業,近兩成考生選擇了相近專業。
● 從考研選擇專業的因素來看,專業的未來發展前景是大部分考生都會考慮的因素;其次考慮較多的是對該專業感興趣程度;第三則是該專業考取的難易程度。
● 從考研備考的復習時間來看,45%左右的考生備考時間在6至12月之間,約37%的考生備考時間在6個月以內,也有18%左右的考生備考時間超過了一年。
● 從調查結果得知,如果這次考研失敗,29%左右的考生會選擇脫產考研,42%左右的考生會考慮邊工作邊考研,也有29%的考生選擇全職工作。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