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2020年5月21日-28日這兩天,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了。“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 “要優化投入結構,讓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讓他們有更光明...
聚焦兩會
2020年5月21日-28日
這兩天,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了。
“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 “要優化投入結構,讓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讓他們有更光明未來。”……
那么,政府工作報告釋放了哪些教育信號?聽代表委員和教育專家為你解讀!
1
關鍵詞: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
【報告原聲】
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在新時代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需要充分釋放基層活力,改變“一刀切”的教育治理方式,賦予基層更多探索空間,更加精準地實現教育資源供給,越精準越公平質量越高。要滿足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資質孩子的差異化發展需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適合的教育。具體到教育投入上,要從過去規模化投入轉向內涵式投入,側重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和教育評價體系建設等方面。
【會外連線】
天津市和平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明建平:這是事關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家庭幸福的戰略工程、希望工程。和平區教育資源豐富,百年老校林立,我們深感使命重大。未來,我們將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思政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奠基未來”發展戰略,建設更高品質教育強區。我們要融入國家戰略,助力脫貧攻堅;落實民心工程,擴大教育資源供給;推動內涵發展,提升師生幸福指數。
2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教學和中高考
【報告原聲】
有序組織中小學教育教學和中高考工作。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長劉秀云:隨著復學復課的推進,學校要重點關注教學效能、學生心理疏導以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銜接等多方面工作。面對延期高考,我們要堅持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兩手抓。按照安徽省教育廳的統一部署,學校一方面實行嚴格的全封閉管理,一方面積極做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我今年承擔了高三課程教學任務,感覺學生們雖然剛復課時有些不適應,但狀態逐漸恢復,學習高效有序。
【會外連線】
浙江省義烏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葉國江:這是對基礎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待,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扛起地方政府的屬地責任,抓好學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強化政府職責,履行好地方教育部門指導和服務職能,銜接好線上教學和課堂教學;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社會服務體系,強化返校師生的疫情心理疏導。深化教育評價機制改革,穩步推進中高考體制機制改革;切實抓好中高考工作,實施科技強考,加強服務意識,落實考場防疫工作,確保考試安全穩定。
3
關鍵詞: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
【報告原聲】
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縣城學校建設。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一中副校長賀穎春:根據我在甘南地區的調研情況,我發現民族地區縣城學校的普遍特點是:學校分散、規模小,學生人數少,學段跨度大,牧區家長對高質量教育的要求逐年提升。而我們和教育發達地區相比較,還是有一些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希望國家能進一步加大民族地區與教育發達地區的協同發展力度,推動縣城學校教育內涵發展,發揮好縣城學校在民族地區教育中的引領示范作用,使民族地區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會外連線】
甘肅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王海燕:這對筑牢基礎教育發展根基、推進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和長遠意義。甘肅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辦學條件相對薄弱,2019年我們在全面完成“改薄”任務的基礎上,按照“保基本、補短板、可持續”的原則,在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謀劃實施“兩類學校”項目,項目開工率達到98.47%。我們將緊盯脫貧攻堅任務要求,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要求,一體推動城鄉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高質量辦好老百姓家門前的“教育”。
4
關鍵詞:特殊教育和繼續教育
【報告原聲】
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特殊教育水平是反映一個國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標志。關注特殊兒童,確保他們的受教育和生存發展權利,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重視特殊教育也是教育發展的自身需要。繼續教育是現代社會的基本需要和特征。目前繼續教育板塊中有開放大學、高校繼續教育學院和高校自學考試等,要進一步推進崗位成才和職業教育的雙元制繼續教育模式,大規模提升勞動力的學歷水平和專業技能,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強勁的學習力、創造力。
【會外連線】
青島廣播電視大學校長張錫科: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終身學習體系。青島不斷加大投入,建設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對特殊教育“特事特辦”,保障各類特殊群體的受教育權;發揮青島廣播電視大學“互聯網+教育”優勢發展繼續教育,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面向不同群體,開展學歷繼續教育、創業教育、知識技能培訓、社區教育,擴大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覆蓋面,促進教育功能“外溢”,惠及全民。
5
關鍵詞:幫民辦園紓困
【報告原聲】
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幫助民辦幼兒園紓困。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近年來,我國民辦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難,如果能夠獲得更多政策支持,民辦教育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當然,民辦教育本身也要規范辦學,不能違規競爭。這次疫情使得很多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遭受極大沖擊,很多民辦園熱切期待政府能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我也帶來了相關提案,建議綜合施策,切實減輕民辦園資金壓力。
【會外連線】
濟南市教育局局長王品木:這真切反映出中央對民生難題、基層困境的關注和關懷。受疫情影響,各地幼兒園普遍面臨困境。為解決這一難題,濟南市由教育局牽頭,16個部門聯手,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對幼兒園特別是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扶持力度,通過提前撥付幼兒園6個月的生均公用經費、承租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6類房產的免除6個月房租、按每月500元標準為教職工發放3個月臨時補貼、減輕“五險一金”負擔和稅費負擔等措施,用“真金白銀”為民辦園提供“硬支撐”。
6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
【報告原聲】
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包信和:中國科技大學從去年以來,用了一年左右時間,召開了170多次座談會,針對1000多條建議和意見,進行深入研討,著力打造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科學研究強調執著攻關創新,在基礎性和戰略性上下功夫,加強新工科和新醫科建設,積極將一流的科研成果應用到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和解決國民經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中去。不可否認,突發疫情對國內、國際交流與科研合作都產生了影響,接下來,我們要竭盡全力想辦法、搶時間,為一流大學建設作貢獻。
【會外連線】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強調效率和質量,是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而推動國家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西北大學將進一步做強地質、考古、經濟、史學等學科,聚焦秦嶺、黃河研究和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偉大征程中。
7
關鍵詞:專項招生計劃
【報告原聲】
擴大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規模。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整體上已經由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北京、上海等地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我們完全有能力在保證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的前提下,擴大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的招生規模。這既是國家戰略,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的招生規模每年都在擴大,完全可以做到在不影響其他地區招生的情況下,擴大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規模,讓高等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為他們提供一張改變命運、去往光明未來的“通行證”。
【會外連線】
南昌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吳丹:今年疫情影響下,擴大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規模,增加農村貧困地區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對于促進教育公平大有裨益。高校把這些學生招進來后,還應該把他們教育好、培養好,讓他們真正融入大學、安心學習,從生活、學業等多方面對其提供后續支持,幫助他們順利就業,最終幫助家庭脫貧。
8
關鍵詞:優化投入結構
【報告原聲】
要優化投入結構,讓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讓他們有更光明未來。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這強調了推進教育工作要促公平、保民生,非常溫暖人心。近年來,江蘇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投入結構,不斷加強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比如,江蘇將資源建設情況列入高質量發展考核和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考核內容,作為市縣獎補資金分配的重要因素,督促指導各地加快資源供給。今后,我們還將圍繞建設“教育現代化強省”總目標,使教育發展實現更高水平普及,讓教育高水平惠及更大群體范圍,切實保證全面小康目標的順利收官。
【會外連線】
安徽省靈璧縣委書記劉博夫:這是要我們樹牢教育惠民的發展思想,推動各類教育迸發活力,均衡發展。下一步,我們要深化實施農村學校學生營養餐,讓孩子們吃得飽,吃得好;要堅定推進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努力在幼有所育、幼有優育和學有所教、學有優教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要打造教育實踐基地,讓孩子們快樂學習;要重視學生體能教育,加快建設縣鄉體育設施和社會足球場項目;要打造勞動基地,激發孩子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情感。
9
關鍵詞:40%
【報告原聲】
2019年,義務教育學生生活補助人數增加近40%。
【代表委員聲音】
【會外連線】
石家莊市第二十二中學校長蘇薈芳:河北省從去年秋季學期起,將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以及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等四類家庭經濟困難的非寄宿生納入生活補助范圍。相信隨著國家對義務教育學生生活補助政策的不斷完善,會有更多孩子能夠通過接受高質量教育改變自身命運,開啟幸福人生。
10
關鍵詞:高職擴招兩百萬
【報告原聲】
2019年,高職擴招100萬人。資助以訓穩崗,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民委原副部長級專職委員管培俊:高職進一步擴招200萬人,將充分激活高等職業教育,輸出更多高技能人才,既是穩就業的重要舉措,又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支撐。高職擴招要更好地對接企業實際需求和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人才結構變化的趨勢,擴大招生選擇范圍。把握選拔標準,有序招生,確保教育質量。嚴格辦學標準,著力支持改善辦學條件,使職業院校硬件軟件資源不因新增生源攤薄。通過高職擴招,帶動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
【會外連線】
濰坊職業學院院長王家愛:這是新時代對高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2018年我們學院牽頭成立濰坊職業農民學院。去年共計舉辦各類涉農培訓班96期,培訓學員10285人,有力地推動了濰坊市農民脫貧致富。今年我們將創新培訓模式,更新培訓項目和內容,形成培訓+服務的特色優勢,打造全國高素質農民培訓品牌和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11
關鍵詞:穩定和擴大就業
【報告原聲】
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要促進市場化社會化就業,高校和屬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從政府層面,要進一步推動各地市引才、留才激勵政策落地、落實、落細,搭建平臺和橋梁,組織更多用人單位與高校開展供需對接;同時積極引導用人單位主動轉變招聘模式,盡快盡早與學生達成意向并簽約。從高校層面,一要強化就業工作組織領導,二要強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三要積極拓展高質量就業渠道。
【會外連線】
東北林業大學就業指導與合作發展處處長王春海:在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我們要堅持多措并舉,千方百計保就業、促就業、穩就業。一是通過教育部24365就業服務平臺開展“百日沖刺”行動,利用好互聯網+就業公益直播平臺,為更多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二是建立就業臺賬,對就業困難學生實施包保聯系幫扶制度。三是針對不同畢業生的就業意愿,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指導。
12
關鍵詞:科技創新支撐
【報告原聲】
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發展社會研發機構。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誰能干就讓誰干。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院士: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要以學科前沿、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為導向,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加強科技創新鏈橫向上的各學科跨學科聯合,縱向上基礎應用、高新技術研究與產業創新的融合,探索形成適應大科學時代的有組織科研格局。重點項目揭榜制要強化問題導向,重點圍繞國家需求和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
【會外連線】
重慶大學副校長明炬:這為高校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堅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重慶大學構建“1+5”新型科研創新體系,為科研攻關提供組織保障和資源支撐,形成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程實踐、成果轉化、產業培育的科研全鏈條組織模式。下一步,我們將強化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為科技創新釋放更多活力。
13
關鍵詞:托幼服務
【報告原聲】
發展養老、托幼服務。
【代表委員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北海幼兒園園長柳茹:這是在強調發展0—6歲一體化早期教育服務。目前,我們在發展3—6歲學前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還大有可為。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在推進托幼服務健康發展方面作出了諸多重要部署。希望未來國家能在增加托育服務資源供給、加強托育機構服務監管、加強托育人員隊伍培養、健全托育扶持機制、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推進托幼有效銜接等方面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從而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會外連線】
深圳福田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田洪明:福田區緊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范區等歷史機遇,努力啃下公辦園占比不高、優秀幼師不足等“硬骨頭”;從城市更新、土地整備等渠道爭取更多公辦幼兒園建設用地,擴容提質,全力構建以公辦園為核心、以普惠園為主體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新體系;通過強化師資職前培養等舉措,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幼兒園教師隊伍。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