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仍然在香港科技大學校園內,校長史維舉行論壇,繼續與學生見面。現場爆發沖突,黑衣學生聲稱一名內地學生先動手“打人”、“推人”,因而“私了”攻擊了該學生。針對近期香港校園出現的暴力事件和欺...
6日,仍然在香港科技大學校園內,校長史維舉行論壇,繼續與學生見面。現場爆發沖突,黑衣學生聲稱一名內地學生先動手“打人”、“推人”,因而“私了”攻擊了該學生。
針對近期香港校園出現的暴力事件和欺凌行為,香港中聯辦今天(11月10日)發表致在港內地生的公開信。信中指出:
對有關校園暴力行為予以強烈譴責;
第一時間跟進幫助和處理;
請大家保持冷靜、注意安全、安心學業。
香港中聯辦教科部致在港內地生的公開信
一段時間以來,曾令無數內地學子心之所向的香港校園暴力事件不斷,近日更有升級之勢,究竟發生了什么?
4日凌晨,在香港將軍澳發生的騷亂期間,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周梓樂不幸墜樓。經連日搶救后傷重不治,8日上午,周梓樂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香港文匯報稱,持續5個月的修例風波中,周梓樂成為首位因暴亂而不幸離世者。
真相究竟是什么?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于8日向港科大全體人員發出公開信,要求深入及獨立調查港科大學生周梓樂墮樓事件。
警方9日回應稱,警方絕無阻礙救護車以致延誤救援墮樓的周梓樂。同時,警方承諾必定會深入調查事件經過,并建議召開死因研訊,將報告交由死因裁判官決定。
警方回應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的公開信
事件真相有待調查,但因這一事件產生的連鎖反應還在繼續,且多名內地師生被卷入其中。
內地老師“性騷擾”? 當事人:污蔑
4日傍晚,一群身著黑衣的香港科技大學學生以“聲援在將軍澳墜樓的科大生”為由,在校園內舉行集會,并把科大校長史維包圍禁錮數個小時。內地老師須江前往現場表示對校長的支持。
期間,須江前面一名戴面具的女生高叫“非禮”,緊接著更多的人開始起哄。
當事人須江稱, “我沒有拍照,沒有拿任何東西,也不希望發生摩擦。但突然旁邊的人開始吵嚷、擠我,前面一名戴面具的女生開始高叫‘非禮’,然后有第二個、第三個女生這么喊,更多的人開始起哄。我用英文對她們說,‘show me the proof’(拿出證據來)。”
須江表示,他當時多次報警,以便讓警察前來處理三名女生所謂的“指控”,但警察始終沒能進來。
后來,一名學生會干部開始大叫他的名字,并用普通話侮辱他,要他“滾回大陸”。
內地學生動手打人?現場視頻:被“碰瓷”并慘遭毆打
6日,仍然在香港科技大學校園內,校長史維舉行論壇,繼續與學生見面。現場爆發沖突,黑衣學生聲稱一名內地學生先動手“打人”、“推人”,因而“私了”攻擊了該學生。
黑衣學生疑似“假摔” 視頻截圖
現場視頻顯示,內地學生當時準備離開現場。一名黑衣學生突然夸張倒地,假摔嫌疑明顯。
隨后多名黑衣學生將這名學生包圍并揮拳毆打,該內地學生被打至額頭流血。
穿白色襯衫的內地學生遭到黑衣學生的暴打
這還是我們熟悉的“象牙塔”嗎?
風聲、雨聲、讀書聲,這本是我們熟悉的大學學園。
污蔑、謾罵、毆打、甚至死亡,越來越多不和諧的聲音正在成為香港校園的“主旋律”。
最近幾天,港科大和港中大的畢業典禮上都有一些畢業生或蒙面上臺滋事,或蒙面在校園游行。
港科大的學生逼迫校長譴責警察,并對校長進行圍攻。
港中大的畢業典禮無法正常進行,被迫提前結束。
校園內各種政治性海報無處不在,暴力行為愈演愈烈。
面對現狀 內地學生或選擇“大逃亡”
據環球時報報道,在香港科技大學內地學生被打之后,多名港科大的內地學生表達了他們對安全的擔心:一些同學已經或者正在考慮暫時回內地規避,還用“大逃亡”來比喻內地學生的狀況。
面對未來 內地學生或望而卻步
面對不斷升級的暴力事件,在多所香港高校,今年選擇放棄或延遲入學的內地新生都比往年多。
據環球時報報道,香港理工大學某學院本學年招收了約600名內地碩士生,但只有約一半人選擇來港就讀。
香港《明報》援引香港城市大學的消息稱,有相當數量的內地生決定放棄來港升學。
離家近、價格相對便宜,以及眾所周知的國際化、金融中心等優勢,香港的大學一直備受內地學生青睞。據香港教育局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至2017學年就有約2.6萬內地學生在香港的大學就讀,內地學生已經是香港高校中最大的非本地學生群體。
離開家鄉赴港求學,說明內地學生對這座城市和高校的期待。
他們的訴求不多,
只希望把安寧還給學校,
只希望能有一張可以安心讀書的課桌。
本文來源:環球資訊綜合環球時報、觀察者網、香港文匯網報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