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亞明在“文革”前后兩度執掌南京大學帥印。1906年,匡亞明誕生于江蘇省丹陽市的一個塾師家庭,他的前半生,主要從事黨務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年代培養出來的高級干部,1963年起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匡亞明在“文革”前后兩度執掌南京大學帥印。1906年,匡亞明誕生于江蘇省丹陽市的一個塾師家庭,他的前半生,主要從事黨務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年代培養出來的高級干部,1963年起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文革”中備受迫害,1978年復出,擔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1982年改任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在高校領導崗位上,匡亞明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規律,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大力倡導“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不斷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為南京大學的事業發展,開拓出嶄新的局面。
(一) 四位名譽校長提出“835建言”
1983年5月中旬,教育部在武漢召開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與會的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和浙江大學名譽校長劉丹、天津大學名譽校長李曙森、大連工學院名譽院長屈伯川“四老”在聽取教育部長何東昌《關于調整改革和加速發展高等教育的若干問題》的報告后,共同討論并起草了一份給中共中央書記處的建議書。這份5月15日寄出的材料題為《關于將50所左右高等學校列為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的建議》。
匡亞明等“四老”分析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建議“從全國七百余所高等院校中選出50所左右基礎較好、師資力量較強、教學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較高……規模也較大的院校,作為高等教育建設的戰略重點”,并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除正常的教育經費外,五年內每所高校另增加重點投資1個億。建議書還進一步論證了這一后來被稱為“建設‘重中之重’”對策的理論和政策依據;一方面,這樣做“符合國務院關于像抓重點經濟建設項目一樣抓教育建設的指示精神”;另一方面,“作為智力投資的總效益是長遠的,其意義是難以估量的”,對若干高校的重點投資所創造的價值,“決不是任何一個重點經濟建設項目所能比擬的”。
匡亞明等寫給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將50所左右高等學校列為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的建議》
(二) 匡亞明專門上書小平同志
1983年5月19日,匡亞明專門給鄧小平同志寫信,在這封信中,匡亞明建言獻策:“冒昧向中央提出像抓重點經濟建設那樣,選定順應現代科學技術與高教發展趨勢的50所左右高等學校,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集中投資,爭取1990年前建成為高水平的多學科、綜合性大學的建議,從根本上改變現在各大學經常不安定狀態,建立穩定的教學和科研秩序(即兩個中心),以帶動整個高教戰線穩步發展,培養以后十年以至2001年后長期間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所需要的各類高級人才。”
1983年5月19日,匡亞明寫給鄧小平同志的信
(三) “835建言”影響了中央決策,七五開始建設“重中之重”
四位老教育家的建議和匡亞明的信引起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視,5月20日,他在匡亞明的信上明確批示:“請紫陽、依林同志考慮,提出意見,交書記處一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經過研究,采納了四位老教育家的建議。1984年,國務院決定對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等5所高校重點投資,并列入國家“七五”重點建設項目?!芭k好一批重點大學”的設想轉化為國家的戰略性決策,后來又進一步發展為90年代付諸實施的“211工程”,以及1999年啟動的重點建設“若干所國際一流大學”的“985工程”,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11工程”、“985工程”的建設實施,正是匡亞明等老一輩教育家們當年建議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835建言”充分反映了匡亞明等老教育家的遠見卓識和高度責任感,它最終為中央領導所采納,又體現了小平同志及中央領導集思廣益、民主決策的精神。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