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兒童腦中有評價編者按:2022年,教育部印發《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明確提出“強化自我評估”。從此,如何開展自我評估成了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重點關注的問題。自我評估有很多維度,對...
■眼中有兒童腦中有評價
編者按:2022年,教育部印發《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明確提出“強化自我評估”。從此,如何開展自我評估成了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重點關注的問題。自我評估有很多維度,對幼兒園來說,能凸顯保教質量的核心因素就是課程。我們從區域、幼兒園、班級三個視角出發,聚焦保教質量自評中的“課程自評”,分別討論區域如何為幼兒園課程自評提供支架、幼兒園怎樣反思并完善園本課程、班級教師如何通過嵌入式評估改進班級課程,以期對幼教工作者有所啟發。
隨著《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的頒布,越來越多的園所開始重視保教質量自評,也有許多一線教師意識到教學中需要聚焦觀察和評價,但在實踐中卻找不到科學的方式方法。
南京市鶴琴幼兒園以嵌入式評估為理念,推進班級課程實踐中的觀察評價。嵌入式評估,就是將自評嵌入班級教學中。它要求教師在課程開展的全過程滲透評估,同時結合評估結果改進教學。
評估幼兒發展需要
確立目標
為開展更適宜不同班級幼兒的課程,教師要對班內幼兒的發展水平心中有數。保教質量自評的目標之一,是幫助教師更清晰地了解幼兒發展水平,制訂更適宜他們的課程計劃。
聚焦課程目標,評價幼兒發展問題,讓課程更適宜幼兒需要。以主題活動為例,同樣是與蔬菜相關的主題,此前,教師制定的情感目標是“讓幼兒萌發喜歡吃蔬菜的情感,幫助幼兒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習慣”,到了第二年,教師卻發現,多數幼兒存在挑食偏食問題。在此情況下,“讓幼兒萌發喜歡吃蔬菜的情感”這一目標似乎難以實現。對這屆幼兒來說,重要的不是讓他們盡快喜歡上蔬菜,而是慢慢引導他們愿意嘗試吃蔬菜。因此,基于對幼兒能力和需要的評價,活動的情感目標調整為“愿意嘗試各種蔬菜,逐步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習慣”。
結合過往課程,評價幼兒已有經驗,讓課程更能激發幼兒興趣。雖然課程主題大體相同,但由于幼兒經驗和興趣不同,課程內容也要有所調整。在進行大班主題活動“我是中國娃”時,有一條參考目標是“通過調查研究、小組合作、查閱資料等方式探究并表達自己對祖國的認識和情感”。但這屆幼兒在中班下學期進行“探秘生活的城市——南京”相關課程時,已積累了一些調查、探究經驗。因此,如果僅僅將目標定位在探究本身,幼兒并沒有提升,也不一定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因此,我們將調查前的計劃加入其中,基于調查計劃和執行,基于探究中的體驗和回顧,正是課程的提升之處。在對幼兒經驗和興趣作出評價后,新的主題目標變為“通過調查研究、小組合作、查閱資料、中外對比等方式探究和體驗,并表達自己對祖國的認識和情感”。
評估幼兒能力和興趣
改進教學
基于課程目標,教師會在課程開展前計劃相應的活動,以確保目標達成。但預設的活動并不一定能達成目標,并非所有預設目標都適宜幼兒。保教質量自評,要求教師在課程推進中,隨著幼兒的表現,不間斷地評估他們的發展程度,并調整計劃,為后續生成活動提供基礎。
評價幼兒能力和水平,調整教學重點。在中班進行“一園青菜成了精”戲劇主題時,某班教師原計劃通過劇本、臺詞的編寫,角色分工,合作表演等方式,促進幼兒社會、藝術、語言領域的發展。但在課程推進中,教師發現,雖然幼兒對繪本非常熟悉,但他們的敘述僅停留在重復繪本童謠上,不會自己創編臺詞,導致戲劇表演無法進行。面對幼兒的“不會”,教師開始反思。經過復盤和評價,教師發現,幼兒的閱讀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表現。在不能完全理解繪本的情況下,在大多數幼兒還不能用完整句表達想法的基礎上直接創編劇本和臺詞,對幼兒挑戰太大。
因此,教師對課程計劃作了調整,將幼兒欠缺的語言能力加入課程目標。首先,教師和幼兒梳理劇本,培養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其次,變個人創編臺詞為集體共創臺詞,利用“兒童教兒童”的方式,為幼兒提供相互學習的機會;再次,引導幼兒繪制個人臺詞卡,用符號記錄臺詞,發展前書寫能力;最后,通過家園合作,幫助幼兒鞏固臺詞,調整表演儀態、音量等。
評價幼兒興趣,調整預設課程。在大班開展“再見,幼兒園”主題活動時,教師原計劃帶幼兒策劃畢業系列活動,如畢業心愿、畢業旅行等。但在回憶3年生活,許下畢業心愿時,很多幼兒對3年中的諸多事件都印象深刻,想要再來一次。如果忽視幼兒興趣,直接按計劃進行,就不能很好地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可是將3年中所有高光時刻再來一次,是無法實現的。幼兒很快遷移了中班戲劇表演的經驗,想到用表演的方式把一些好玩的事再來一遍。面對幼兒的興趣,教師需要作出價值判斷。經過思考,教師發現,籌備畢業戲的過程與預設的畢業系列活動雖然形式不同,但對幼兒五大領域的發展有同樣的價值,計劃與執行、分工與合作、回憶和創造,這些都指向課程目標的達成。在價值篩選后,教師認為,畢業戲可以作為課程目標中幼兒社會、藝術、語言等領域發展的支持,可以和幼兒共構畢業戲相關課程。
評估幼兒發展變化
調整課程
班級保教質量自評,能幫助教師在課程推進中看到幼兒發展的證據,復盤支持策略的有效性,推進課程改進。
比對幼兒的變化,尋找印證幼兒發展的“證據”。如何尋找幼兒發展的“證據”?我們認為,可以基于課程目標進行。以主題課程為例,可以從主題目標的維度,梳理幼兒的發展,找到一些印證發展的證據。例如,對于認知類目標的評價,可以在游戲、日常談話中,有意識地觀察和傾聽,以捕捉有用“證據”。對于技能類目標的評價,則更加直觀,教師可比對幼兒在課程推進前后,運用不同方式方法的主動性、操作的熟練度,來評估目標是否達成。對于情感類目標的評價,則需要捕捉幼兒在活動中的詞匯表達,或表現出的探索態度。當然,也可以在主題開展初期、中期、后期,詢問幼兒同類問題,比對幼兒的情感是否發生變化。
反思課程設計,積累對幼兒年齡特點的再認識。系統地復盤,可以直觀反映課程設計中的問題,促進教師進一步認識幼兒的年齡特點。比如,按理說,小班主題活動“各種各樣的車”結束后,幼兒應該對不同車輛都形成探索欲望。可教師發現,幼兒大多只癡迷于工程車和緊急救援車。基于此,教師開始重新思考幼兒的年齡特點,發現小班幼兒偏愛動手操作,喜愛想象游戲。“建筑工地”和“緊急救援”看似遠離他們的生活,卻貼近他們的游戲體驗。基于評價,教師意識到,對于小班幼兒,在設計課程時,探究路徑需要更方便操作、適合游戲。在課程推進中,也需要為幼兒提供更有操作性的材料,豐富幼兒的體驗。
嵌入式保教質量自評,是在課程實施中評估,在評估中開展課程。它是一種反思性實踐,要求教師不斷借助評估,尋找幼兒發展的證據,不斷思考幼兒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提供有效的支持。在班級保教質量自評中,重要的不是評價方式,也不是評價結果,而是教師形成嵌入式評估的意識,并將評估結果作用于課程計劃和實施中,提升課程質量,做到眼中有兒童、腦中有評價、心中有課程。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南京市鶴琴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14日第2版
顏安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