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來臨,加速數字化轉型已成全球共識。通過擁抱數字技術,新的教學模式也層出不窮。交匯點記者日前從常州市教育局獲悉,“為未來而學:整體推進‘智慧教育’視域下的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常州案例...
數字時代來臨,加速數字化轉型已成全球共識。通過擁抱數字技術,新的教學模式也層出不窮。交匯點記者日前從常州市教育局獲悉,“為未來而學:整體推進‘智慧教育’視域下的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常州案例入選教育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示范案例,成為江蘇唯一。
據了解,教育部組織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評審,日前確定了全國44個學校和66個區域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示范案例。這一舉措通過總結推廣地方和中小學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經驗做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加快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常州市數字化學習研究始于2012年,是常州市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學校高品質發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的重要抓手。教科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副主任徐展介紹,通過十年探索,常州數字化學習研究深度聚焦5個領域、持續推進8項行動、著力凸顯3大特色,通過持續不斷的實踐-反思-總結-再實踐,有力推動了常州市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與創新,生態建構了區域教育信息化新體系。
讓數字化課堂更立體。2020年,借常州市申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之契機,重新梳理數字化學習研究的目標、內容,引入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關于智慧教育的理念,制定了切合當前態勢、順應未來發展的實驗區研究方案,為全市教育信息化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實驗區建設明確了“為未來而學”的愿景,聚焦數字化學習范式提煉、面向未來的課程體系構建、數字化學習水平的評價模型探索與以數字化學習推動學校高品質發展、以數字化學習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五個領域。
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啟動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常州市數字化學習研究從機制建設、項目推進、課堂展評、能力提升、范式提煉、課程建設、評價探索、城鄉共建8個方面持續推進,有力保障了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數字化教學轉型離不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通過創建“常州市教育信息技術學習圈”微信公眾號,成立常州市教育信息技術學習圈講師團,組成 “同屏軟件的使用”、“微信圖文編輯”、“手機端視編”等十多個實用教育信息技術專題講師組。常州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面向真實教學場景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帶動全市教師對在線調查、教科研制圖等實用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技術在教學場景中的實踐。2019年至今已完成18期近3000人次的培訓;目前線上自學、網絡直播、現場互動、異地雙師等多種培訓形式逐步成型,面向真實教學場景的培訓特色逐步彰顯。
如何提煉出有利于推廣鋪開的“范式”?“翻轉課堂”、深度學習、個性化學習、教育大數據、平板教學等一系列信息化專項課題應運而生,立足第一課堂開展數字化學習課型范式研究,推動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創新融合。常州市天寧區的“互聯網+”課堂教學范式研究已經進入實際推廣階段,范式研究為“以學習者為中心”賦予了更明確的內涵和價值。
平臺建設與資源開發“雙線并進”,一方面上接國省平臺下聯地方各類應用平臺的常州市教育服務大平臺;另一方面通過自建、合作、購買等多種方式開發配套的課程資源,加快推進覆蓋所有學科、所有學段的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建設,為課程實施奠定基礎。集聚精品課程近2000個,優秀微課視頻近4000個;“職業教育網絡教學空間”覆蓋全市各職業學校百余專業。
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常州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持續發揮學科教研與電教教研深度融合的優勢,努力構建既貼合地方實際又具有前瞻視野、重發展可移植的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新生態,有力推動常州市的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實現公平而有質量教育。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唐穎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