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京杭運河,今有南水北調”。作為一項世紀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建設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調水到北方,是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供水規模最大、調水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據了解...
“古有京杭運河,今有南水北調”。作為一項世紀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建設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調水到北方,是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供水規模最大、調水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據了解,在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建設中,有著不少河海大學校友的身影。近日,河海大學大學生融媒體中心組成“探南水北調 訪河海校友”實踐團,前往湖北省武漢市和丹江口市開展系列調研與訪談,去尋訪大國重器中的河海作為、河海力量和河海形象。
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城市,在丹江口水利工程展覽館,實踐團成員通過實物及模型結合、宣傳展板音視頻播放、情景教學等方式,詳細了解丹江口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發展歷史、南水北調中線供水工程的具體情況以及工程所孕育的水利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在丹江口大壩,隨大壩管理者登臨壩上,實踐團成員現場感受完成二期工程建設后壩高176.6米、正常蓄水位170米大壩的雄偉壯闊。在丹江口水庫,實踐團成員乘船調研庫區兩省從丹江口水庫取用水的現狀與需求,實地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運行和庫區移民安置等情況,并跟隨水質監測工作人員抽取丹江水,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丹江水的水質達到國家地表II類水標準,可直接飲用。
實地參觀南水北調供水工程的具體情況后,實踐團開啟了“校友尋訪路”。在提前了解采訪對象信息、根據個人經歷特點調整采訪綱要的基礎上,實踐團訪談了來自長江委引調水院、三峽院、水利規劃院、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公司等20余名優秀河海校友,圍繞參與南水北調工程的工作歷程、項目進行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河海校園故事及回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交流。在多名優秀校友中,1963年畢業于華東水利學院(現為河海大學)、長江委漢江集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楊小云,數十年躬身踐行著“愛國愛水,務實重行”的河海校風,令團隊成員備受震撼與鼓舞。“我們增進了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認識與理解,多層次、立體化、形象化地挖掘參與其中的河海校友的奮斗故事,更加堅定了將小我融入大我、為國家水利事業發展而奮斗的初心!”實踐團成員說。
通訊員 任瑞杰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見習記者 蘭倩怡
校對 徐珩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