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本該提高效率、減輕學生壓力的小組作業會讓部分大學生感到疲憊不堪?小組合作是否還有存續的價值?如何才能更好地達成其教學目的?羊城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羊城晚報記者 孫唯 實習生 藍惠熙
“一想到要小組合作,頭都大了。”一學期要上10門課卻門門都要求小組合作,劉同學為此大發感嘆。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對國外教育模式的借鑒,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逐漸被引入大學課堂。近年來,小組合作的考核方式在中國大學課堂中占比逐漸增大,其初衷在于更好地提升同學間的溝通協作能力,提高任務完成效率。然而,合作效率低下、任務分配不均等原因讓不少同學“頭大”。
為何本該提高效率、減輕學生壓力的小組作業會讓部分大學生感到疲憊不堪?小組合作是否還有存續的價值?如何才能更好地達成其教學目的?羊城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誰急就是誰的作業
如今的大學小組作業,似乎正在演變成一場“消耗戰”。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商務英語系的于榕直言:“這學期大部分課程都要求小組合作,我的壓力挺大的。”在她看來,部分任務較為簡單的課程并沒有分工協作的必要性,只會徒增人際關系壓力。
“小組作業最難的就是溝通。如果成員拖沓不負責,那么進度就很難推進,因為不好意思一直催促別人。”來自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梁羽生也表示,成員間的行事節奏與思考方式往往很難協調,這會導致溝通效率變低,浪費彼此的時間。想法不同也會產出差異性的成果。
不少同學反映,當小組內部出現態度消極或者能力較差的同學,整個小組的其他成員就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完成任務,仿佛“誰急就是誰的作業”。“之前我的室友計劃轉專業,就消極應付小組作業,最后我一個人重做了他80%的任務。”梁羽生回憶道。“有一次我們組有同學不參與小組討論與分工,后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他進行溝通,他才稍微配合了一些。但最終他也只是負責上去念了幾段PPT,大部分任務都是我們組其他同學完成的。”浙江農林大學法學院的徐雨萌也深有同感。
記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小組作業的打分包括了互評打分。有同學坦言,曾經有一次小組合作過程中他積極推進小組任務,而大部分同學都消極應對,但在最終的評分環節,大家卻選擇平均化打分。“當時真的覺得很不公平,但當我提出異議時,卻有人反問‘難道要給個別同學打低分嗎?誰好意思給自己評最高分?’”梁羽生也表示,雖然他沒有經歷過被迫拉平分數的遭遇,但即便小組內部差異化評分,教師在評分時也會傾向于給同一小組的同學相近的分數,互評對每個同學的成績影響并不大,一些“搭便車”的同學依舊可以取得高分。
此外,記者發現,熟人組隊的現象在大學小組合作過程中尤為普遍。相比能力,學生更傾向于和態度良好的同學組隊,而大部分同學都認為,熟人往往更方便進行溝通,態度相對來說也會更好。因此,學生會更傾向于選擇自由組隊而非老師隨機分配組隊。“熟人好辦事,如果老師隨機分配組員,溝通難度會大大增強。”于榕表示。華南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專業的張興也說,自己在組隊的時候確實會優先選擇熟人,但如果有機會,他也希望可以打破“熟人組隊”的現象,和更多優秀的同學合作。
小組作業有其存續的獨特價值
學生對小組作業的諸多不滿,讓人不禁深思:小組合作的問題這么多,是否因為在實踐過程中產生了“異化”?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碰壁并不代表小組合作體制本身有問題,其背后是教師與學生對于小組作業的理解差異問題。而正因為學生苦惱于這些問題,才更加證實了小組合作的意義。
“一些學生會認為交流與合作是一種負擔,相比小組共同完成作業,他們會更傾向于個人獨立完成。”儲朝暉表示,“但是在弱聯系的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人與人之間達成深層次的交流與聯系。如果因為過程中的困難就排斥小組合作,就無法真正成長,導致孤立型人格持續發展,畢業工作后也無法做好很多合作性的任務。”
儲朝暉認為,正常情況下,小組作業應該會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對于樂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同學而言,小組合作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樂。但是,學生埋怨小組作業多,本質上是因為他認為做小組作業困難,這背后反映的則是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問題。
“小組合作正好有利于解決這個問題。”儲朝暉表示,個體獨立完成作業難以達成小組共同完成作業所產生的最佳效果。“協同理論強調‘1+1>2’和成員相互間的有效協調。‘合作能力’不是指在某個時間段內與他人相處得如何,而是指需要共同完成任務時是否能夠與他人達成高效能且友好的合作關系。”儲朝暉認為,大學課堂的小組合作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交流協作平臺。教師有意識地給學生布置小組作業,反而有利于完善學生人格并提升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我們不能因為學生埋怨就否認小組合作的價值。”
解決問題需要所有同學共同努力
小組作業對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學生該如何解決合作過程中的問題呢?
“這需要每個學生進行心態上的轉變,提升合作意識和對小組作業的價值認識,認識到這對解決問題與完善自我人格都是有價值的。”儲朝暉認為,學生不應該排斥小組合作,而應該帶著鍛煉的心態去積極溝通協作。“面對不負責的組員,相比抱怨指責,更應該積極溝通和引導。這里面涉及的社會問題可以很好地鍛煉一個人。”
儲朝暉表示,如果小組內部每個同學對待小組作業的態度都很消極,那么合作效果就會越來越差,無益于個人成長。“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當小組成員覺得小組合作各方面都很滯澀時,就需要每一個同學認真地反思自己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的作用究竟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這樣才能提升小組作業質量,實現小組合作目標。”
對于互評體制,儲朝暉認為,小組作業各環節復雜,想要形成一個絕對公開透明的互評體系是很困難的。之所以會產生小組評分的結果與實際不符,是因為小組內部成員的評價能力不一致。在互評過程中,人們往往會高估個人貢獻而低估他人貢獻。“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客觀評估自己,那他也可以做到客觀評估他人。而這需要小組成員共同增強自己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促進小組內部的協調與合作,從而真正有效地解決根本問題。”
關于熟人組隊的問題,儲朝暉直言,他不贊同熟人組隊,相對而言,教師隨機化分配小組成員更有利于學生成長。儲朝暉認為,熟人組隊從合作效果上來看未必比隨機組隊更好。“有些同學在陌生人面前不好意思偷懶,但在熟人面前反而更容易偷懶。”其次,熟人組隊會導致學生無法走出舒適圈,難以提升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背離了小組合作的初衷。打破熟人組隊的現象,需要同學發自內心認可小組作業的體制,提升對小組合作的價值認識,提高合作意識,而不是選擇逃避問題。
儲朝暉表示,想要解決根本性的問題,需要每一個同學共同的努力。學生應該抱著積極的心態進行小組合作,提升小組成員內部的合作意識和溝通協作能力,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或許我們無法促使所有學生都進行心態和意識的轉變,但我相信,只要有部分同學改變,就會產生帶動效應。我很希望看到這種效應的產生,這樣才能漸漸解決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應受訪者要求,于榕、梁羽生、徐雨萌、張興均為化名)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