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期間,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國際版上線300余門“金課”,在“理解中國”專區推出63門國情課程,為世界各地的學習者架起了一座通向知識殿堂的橋梁,打開了一扇讀懂中國...
【光明時評】
作者:李凱(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據報道,在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期間,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國際版上線300余門“金課”,在“理解中國”專區推出63門國情課程,為世界各地的學習者架起了一座通向知識殿堂的橋梁,打開了一扇讀懂中國文化的窗口。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通過一系列具有示范意義的成果,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生動實踐與創新路徑。
數字化是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所需和改革所向。縱觀歷史,從印刷術到信息技術,每次科技革命都引發了教育變革。當前,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全方位重塑教育內容、教學模式、教育治理和教育形態,推動教育體系向更智能、更公平、更開放、更靈活的方向演進。作為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引擎,數字化不僅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更為深化教育改革找到了關鍵突破口。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來,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資源最豐富的數字教育平臺,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不斷擴大,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賦能教育變革。中國教育在數字化的“新賽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實現了從信息化向數字化的升級,正在從量的擴增邁向質的飛躍。
數字化教育正在引發課堂革命。數字化課堂通過云端海量教育資源和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技術,構建了跨時空的無邊界教學空間,使師生能夠突破物理限制開展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角色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學生成為主動探索者,人工智能的融入更是推動形成了“師—生—機”三元協同的新型教學關系。以湖北宜昌唐家灣中小學的生物課為例,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教師指導學生將植物細胞結構知識與橙皮精油提取工藝結合,開發手工皂文創項目。學生在分組協作完成策劃、研發、推廣等任務中,不僅學習了生物、化學、經濟、信息、環保等學科知識,更培養了跨學科思維、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等核心素養。數字化課堂既拓展了教學時空維度,又重構了師生關系,更有效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教育數字化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徑。通過資源整合與共享、教學模式創新、個性化學習支持,教育數字化有效縮小了區域、城鄉和群體間的教育差距,讓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據報道,目前,國家高教平臺開展的“慕課西部行計劃”累計向中西部高校提供了20.7萬門慕課及在線課程服務,東西部高校攜手開展了936萬門次混合式教學,西部受益學生數量達5.9億人次?!半p師課堂”通過共享城市名師課程,有效解決鄉村學校師資結構性短缺問題。在特殊教育領域,湖南常德特殊教育學校運用人工智能將抽象知識以形象化方式呈現,為學生定制個性化課程,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專注度與自信心。
教育數字化為全民終身學習提供有效支撐。傳統的學校教育已無法完全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終身學習正從個體選擇變為成長必需。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已匯集2000余門終身學習課程,覆蓋職場技能、科學素養等八大領域,通過智能系統為大眾提供個性化學習服務。漫步平臺,仿佛置身于一個不打烊、全天候的學習超市:學生們在這里邂逅專題強化的名師講堂,職場精英獲取行業前沿的技能補給包,銀發族則沉醉于墨香四溢的云端書法課。通過信息跟蹤挖掘、數字回溯分析、科學監測評價,智能學習分析系統精準構建個人學習畫像,為每位學習者量身定制最優教育方案。
技術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我們立足國情、守正創新,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數字化發展道路,為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提供了關鍵支撐。教育數字化的根本目標,是通過科技創新推動教育變革,實現學習者的個性化成長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好滿足人民對公平優質教育的新期待。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7日 12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